先行示范区的改革发展逻辑*—基于Smart Analyze的文本可视化分析
作者:谢攀琳 2021-08-12 17:59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基于Smart Analyze可视化分析软件,结合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文本,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进行分析解读。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蕴含着发展的辩证法,从改革开放窗口到全球标杆城市,从发展到高质量发展,既是对40年改革开放的肯定,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发展。
(三)标准化对比
为了深入分析四个文件关于深圳这一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我们将四个文件的高频词进行标准化,再展开对比,如图9~12,从这四幅图对比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资本主义”是邓小平南方讲话的特色词汇,这与解决改革开放初期关于姓“资”姓“社”问题的争论有关。此外,“发展”“改革开放”“经济”“制度”“科技”“城市”“建设”“国际”这些词在邓小平南方讲话、《意见》以及改革开放40周年讲话三个文件中都是出现的高频词汇。可见,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发展始终是深圳肩负的使命。而站在今天这一更高起点,要发展仍然要通过改革开放、通过科技发展来实现,对内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体制机制,对外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学习世界优秀文明,同时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文明,深圳则肩负由内向外看以及世界看中国的窗口。在《意见》与“改革开放40周年讲话”中,新增词汇主要有“创新”“粤港澳”“生态”“高质量”“法治”,这些新增词汇体现的则是党和国家对深圳提出的更高要求,南方讲话中邓小平同志提到各省的建设要有自己的特色与创造性,而今天《意见》更多地要求创新,要以创新驱动发展,不仅要快速发展,更要保证高质量的发展,尤其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粤港澳大湾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推进新时代全面改革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对比图11、12,我们发现《纲要》与《意见》两者在“发展”“建设”“创新”等词上保持一致,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是核心之一,是以点带面的点,以促进本地区朝着世界级城市群的方向发展。此外,《意见》中“国际”一词出现的频次也非常高,是南方讲话中的四倍左右,可见《意见》对深圳的要求是世界一流城市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