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示范区的改革发展逻辑*—基于Smart Analyze的文本可视化分析
作者:谢攀琳 2021-08-12 17:59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基于Smart Analyze可视化分析软件,结合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文本,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进行分析解读。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蕴含着发展的辩证法,从改革开放窗口到全球标杆城市,从发展到高质量发展,既是对40年改革开放的肯定,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发展。
(一)历史维度
历史的维度看,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是改革开放适应时代的要求,是与时俱进的指南。40年前的中国,尽管已经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而言,国内技术落后,经济活力不足,人民生活贫困,1979年的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仅1.97亿元,人均GDP仅为606元,以致大量的内地农民偷渡香港、澳门。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于1980年8月26日把深圳确定为首批经济特区,这意味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在深圳拉开序幕。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中解决了深圳经济特区姓“资”与姓“社”的问题。结合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内容的词云图(见图1)也可以发现,“发展”“改革开放”一词在文中出现频率非常高,说明当时的中国亟需通过外资企业激发本国经济活力,要破、要闯,当时的深圳在此既肩负着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地,为改革探路的重任,也承担着由内向外看的窗口的使命。时至今日,改革开放已四十余年,深圳的发展今非昔比,深圳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8年深圳市生产总值突破2.4亿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7.5%,经济总量居亚洲城市前五,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8.7%,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全国领先,数字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1]。足以证明深圳已由过去的一个小渔村发展成现代化大都市,完成了许多不可能完成之事,在自身取得巨大发展的基础上对全国的改革开放也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深圳当前取得的成就给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中要求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提交了优秀答卷。现在,深圳又有了新的使命与任务,以建设先行示范区为目标,“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2]1,《意见》中也多次提及“改革开放”一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与邓小平南方讲话不同的是赋予了改革开放新时代的重任,这既体现了对深圳发展成就的肯定,也密切结合了当今的时代要求与时俱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讲话对改革开放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新时代的改革开放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要求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基础上,建构更加开放的经济新体制,以此形成全方位的改革开放新格局。对于新时代进入深水区的改革现状,深圳要力争深化供给侧改革,为解决当前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并及时总结经验以推广、复制,使经验得以从特殊向普遍转化。对于如何全面扩大开放?《意见》也给予深圳极其灵活的配套政策,在政治方面,大力支持推动更多国际组织、机构在深圳落户;在经济方面,不断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以及移动支付应用,以此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在科技方面,对于人才的引进、出入境以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制度吸引世界杰出人才在深圳发展;在文化方面,支持深圳学习、引进世界高端创意设计资源,力争中国文化品牌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