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示范区的改革发展逻辑*—基于Smart Analyze的文本可视化分析
作者:谢攀琳 2021-08-12 17:59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基于Smart Analyze可视化分析软件,结合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文本,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进行分析解读。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蕴含着发展的辩证法,从改革开放窗口到全球标杆城市,从发展到高质量发展,既是对40年改革开放的肯定,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发展。
(三)国际维度
国际的维度看,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意味着深圳是国内向世界看也是国际向中国看的示范性窗口。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讲话中两次提到“城市改革”,他把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相对比,当时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人民公社制度这一转变给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极大的活力,邓小平希望城市改革也能像农村改革一样以点带面,而深圳这几个经济特区就是邓小平同志期望的在城市改革中先发展的点。与邓小平讲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意见》中的“城市”一词出现多次,而与城市这一词共现概率最高的就是全球,此外“国际”“建设”“法治”这些词都是新词(见图9),说明过去的要求实现了,现在的定位发生了变化,现在的目标是要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成为世界一流城市。
站在更高起点的深圳,《意见》对其给出了五个方面的战略定位: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以及可持续发展先锋。结合可视化分析图12可以清楚地看到《意见》和改革开放40周年讲话,同样强调“发展”“改革开放”“经济”等,但在《意见》中更突出的词频有:城市、粤港澳、高质量、法治,体制机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意见》中的关于深圳的这五个战略定位。对于深圳五个方面的战略意味着,一方面是要让深圳为国内其他城市提供示范,把深圳特区发展起来的经验向全国其他城市推广,同时对于当前改革的深水区更应该发挥先行作用,结合图11《意见》与《纲要》的对比分析图可以看出,深圳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意义就在于以深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强国的城市范例,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发展新实践,促使粤港澳大湾区逐渐成为国际一流湾区以及世界级城市群所在之地;另一方面是要让深圳的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成为世界领先,成为能够影响全球的创新创业创意的标杆城市,为国际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发展提供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那么如何朝着《意见》要求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这一方向前行,成为城市的标杆呢?《意见》为深圳做了详细的指示,为其未来的工作重点指明了方向:在经济方面,强调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创新是第一动力”;在社会治理方面,要求综合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法治化、智能化,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先行先试;在文化方面,要求全面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特区精神,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以增强港澳同胞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与凝聚力,让中国的文化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标杆品牌;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要求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医疗、教育方面的人才,要求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在生态方面,强调绿色发展,要求以最严格的制度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