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地区产业演进的规律与逻辑— 以深圳40年发展路径为例

作者:白积洋  2021-09-15 14:43  新传播    【字号: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产业发展成绩,实现了从模仿、跟随式创新向竞争、自主创新的转变,从依靠“三来一补”加工贸易起家,成长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科技创新城市,形成了“加工—制造—创造”的持续发展路径。40年来,在国际产业分工背景下,要素禀赋的动态变化是产业发展、升级的直接动力,技术创新是重要推动力,市场和政府有机结合,合力促进了禀赋要素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要素供给、市场需求、技术创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等多重因素的共振、相互作用,实现了深圳产业发展和升级的持续性。


(三)“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双轮驱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

林毅夫等人认为,二战以来那些实现成功转型的经济体共同“制胜之道”就是能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地区和前沿阵地,深圳坚持市场导向的改革,把计划经济体制坚决改革为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民营企业发展,坚持全面对外开放。这一点深圳比其他地方要早,态度要坚决得多,作用更为明显,日益增强的市场力量和对外开放对深圳产业发展功不可没。然而,所有的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均是在政府主导下实现的,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Gerchenkron,1979)[12]所认为的,在经济起飞阶段,后发地区仅靠市场的自由调节,往往无法在短期内达到经济“起飞”的条件,在发挥市场作用时,应当运用政府干预促进经济起飞。

1.有效市场

从改革历史来看,所谓先行先试,最重要的是要不要市场经济。深圳比全国先行一步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率先启动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早在20世纪80年代,深圳就利用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明确规定“以市场调节为主”,在全国率先引入市场机制,在价格改革、对外贸易开放、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所有制与产权等领域率先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创造众多“第一”,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在市场主体上,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和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多元化、多层次平等竞争的市场格局建立;在商品市场上,建立了多层次、多类别的商品市场体系,现代化的市场组织体系和交易方式初步形成;在要素市场上,在全国率先实施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股票发行、劳动力商品化等改革措施,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的作用进一步体现;在市场运行机制上,市场功能完善,对外辐射能力强,竞争性领域和环节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完全放开,政府管理价格的比重已不足3%;从对外联系上,商品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较高,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从以“三来一补”企业到以“三资企业”为载体,大力吸引来自香港、澳门以及世界其他发达地区的外资,使之与本地土地要素和内地丰富廉价的劳动力链接组合起来,从而形成了深圳对外部要素、资源和市场高度依赖的外向型经济;温铁军在体制机制上,从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入手,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在全国率先推出行政审批制度、政府权责清单、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等措施,重建市场监管体系,加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省级宏观调控体系,市场监管等保障体系不断优化,市场运行更加有序。 [10]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