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特区精神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与时代价值
作者:陈雷刚 2021-09-15 14:43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在40年的发展实践中,经济特区逐步孕育出了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特区精神”,其产生是特定的时代背景、历史发展和特殊的理论指导、实践发展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各种社会因素相互碰撞的产物,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特区精神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比较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涵是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开放包容、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崇尚成功、宽容失败、改革创新,埋头苦干、务实高效。特区精神对于塑造对外窗口和国家形象、丰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奋力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追求卓越、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在宽容失败的前提下追求卓越和成功。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这种精神在特区发展的实践中进一步得到了丰富发展。创新,就是要在解放思想中与时俱进;创新,就是要在敢闯敢试中打破禁锢;创新,就是要在宽容失败中为人松绑。
实际上,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包含了“创新”的意蕴,但“敢闯敢试”更多的是一种胆识、勇气和担当。鉴于创新在经济特区40年奋发进取中的灵魂作用,有必要在特区精神中将创新单列出来进行讨论。经济特区的创办本身就是党的一项伟大创新,因而创新是特区与生俱来的特质和禀赋。特区的移民文化也为创新提供了温床,移民来到特区就是为了寻求满足和“告别传统”。在这些因素的助推下,经济特区形成了“敢于冒险、崇尚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文化和氛围,并逐步进行了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万众创新等众多尝试,成功地扮演了中央赋予的“试验田”“窗口”“排头兵”的角色。
从经济特区发展的历史来看,特区的创新精神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其一,在观念层面上,特区敢于突破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束缚,遇到前人未曾涉及的“盲区”“禁区”“难区”,大胆地闯,大胆地冲。在经济特区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新理念,比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追求卓越、崇尚成功”“一天等于一年”等。其二,在制度层面上,特区敢于进行制度创新,率先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深圳特区大胆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创造了一个个举世震惊的“第一”:率先敲响了土地使用权拍卖的第一锤,实行土地有偿使用;率先建立了全国首家股票市场;率先建立了人才流动机制和劳务市场;率先打破旧的价格管理体制等;率先建立起以“十大体系”为标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汕头特区创造了干部“任期制”、24小时审批答复制度、全国首部独资企业法规等多项宝贵经验,为创新作出了最好注脚。珠海特区在1992年开重奖科技人员的先河,并充分发挥“立法试验田”作用,以立法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在全国率先将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城市建设、企业发展等探索试点改革上升为地方法规。特区的发展充分证明,没有制度创新,就没有今天经济特区的发展。其三,在技术层面上,特区通过引进吸收创新、继承创新以及原始创新等方式,不断提升科技竞争力。40年来,作为“中国硅谷”的深圳将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发展战略上经历了科技强市、自主创新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转变,依托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形成的体制优势,逐步建立起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绿洲”。高交会已经成为深圳的一张名片,是深圳经济增长的强劲支柱。华为、腾讯、大疆、柔宇、迈瑞、迅雷等一批企业构成了深圳创新型企业雁阵,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先锋队。其四,在营造创新环境层面上,特区遵循“试错”思维,倡导“大胆创新、不怕失败”的文化。一部经济特区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试错”的历史,宽容失败不仅是一种人文关怀,也是“试错”的应有之义。深圳改革历史上出现过重大事件,如1992年“股票风波”,面对特区发展过程中的错误和困难,邓小平曾说:“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18](P372)深圳早在2006年便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容错机制”,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免责条款”。[19]2016年,深圳再次出台《关于支持改革创新容错纠错机制规定》,以制度关怀与包容再造一个激情燃烧的改革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