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特区精神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与时代价值
作者:陈雷刚 2021-09-15 14:43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在40年的发展实践中,经济特区逐步孕育出了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特区精神”,其产生是特定的时代背景、历史发展和特殊的理论指导、实践发展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各种社会因素相互碰撞的产物,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特区精神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比较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涵是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开放包容、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崇尚成功、宽容失败、改革创新,埋头苦干、务实高效。特区精神对于塑造对外窗口和国家形象、丰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奋力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是勇于担当历史使命的意识。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事业需要大担当。担当精神是共产党人的魂,是精神脊梁,是对党忠诚的根本体现。要真正解决好特区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难题,就需要担当精神和使命意识。习仲勋主政广东期间,由于文化大革命形成的“左倾”思潮仍有很大影响,他在广东的探索和改革是在风险中开始和进行的。在中央批准广东兴办特区后,他提出不能打退堂鼓,不要怕犯错误、怕担风险,不要怕否定自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拼老命也要把广东这个体制改革的试点搞好”。[10]他还指出:“特区之特,关键在于敢于改革,敢于试验,敢于牺牲……有时可能会试错,这没有关系,顶多不就是一个乌纱帽嘛。”[11]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对特区精神中“敢闯敢试”的特质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说:“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12](P372)
三是杀出一条血路的拓荒精神。拓荒牛精神是经济特区不断破荒前进的精神支撑,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经济特区不再是一张白纸,不再是荒原一片,到处变成了绿洲。深圳特区的建设离不开包括两万基建工程兵在内的自全国各地的30多万企业工人,这些人在深圳建成了上千栋高层建筑,参加了深圳机场、盐田港码头、皇岗口岸保税区等众多项目的施工,完成了深南大道、市民中心、西丽大学城等基础设施建设,用汗水让深圳不断“长高”。拓荒精神不仅体现在特区的决策者、领导者身上,还体现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各类市场主体的拼劲、闯劲以及探路实践上。珠海格力集团从自筹10万元资金艰难起步,到成为多元化、科技型全球工业集团并跻身世界500强行列,是珠海实体经济的标杆,也是珠海“拓荒牛”精神的缩影。腾讯总裁马化腾多次说深圳是“创业的热土”,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那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拼劲和闯劲。1991年9月,华为租下了深圳宝安县蚝业村工业大厦三楼,开始研制程控交换机,最初创业的50余人吃住都在一个大房子里,十几张床是在泡沫板上加床垫组装而成,不管是领导还是员工,做累了就睡一会儿,醒来再接着干,这种“床垫文化”后来在华为成为了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