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特区精神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与时代价值

作者:陈雷刚  2021-09-15 14:43  新传播    【字号:  

在40年的发展实践中,经济特区逐步孕育出了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特区精神”,其产生是特定的时代背景、历史发展和特殊的理论指导、实践发展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各种社会因素相互碰撞的产物,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特区精神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比较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涵是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开放包容、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崇尚成功、宽容失败、改革创新,埋头苦干、务实高效。特区精神对于塑造对外窗口和国家形象、丰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奋力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特区精神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经济特区40年,变的是时代风貌,不变的是“特区精神”。特区精神的产生源于中央的指示。特区建立初期,中央党校范若愚等人来深圳考察,经过调查研究,他们感到特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未能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同步,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回到北京后,他们向时任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作了汇报。胡耀邦批转了范若愚等人关于深圳特区建设问题的报告,要求“在抓经济特区经济建设的同时,认真抓好特区的思想文化建设”。[2](P51)中央领导的指示,给予特区建设者们以极大的鼓舞。特区抓住这一重大契机,确立了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思想,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系统工程来抓,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积累了不少经验。深圳特区以敢闯敢试创风气之先,引领特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蛇口一声炮响产生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催生了特区人的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1979年两万基建工程兵在深圳打响了特区建设的第一枪,士兵们在深圳艰苦创业,用劈山开路、移土填海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拓荒牛”精神。1987年6月,深圳特区第一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决定用“开拓、创新、献身”6个字概括特区精神,集中展现了特区与特区人民崭新的精神面貌。1990年,深圳市委常委会通过讨论决定对特区精神加以补充、完善,把特区精神提炼为“开拓、创新、团结、奉献”八个字,并将“特区精神”改为深圳精神,以增强特区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2002年,在时任深圳市委主要领导的倡议下,深圳市基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城市国际化建设的现实需要、特区使命的深化和提高以及特区人民精神状态的多元和升华,开展了“深圳精神如何与时俱进”的大讨论,最终确定将深圳精神概括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16个字,这一表述沿用至今,体现了深圳建设者居安思危、务实图进的精神风貌。其他特区在发展中围绕传承和弘扬特区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先后提炼、总结出了“椰树精神”“厦门精神”“红头船精神”“珠海城市精神”等。进入21世纪,深圳市委为适应新变革、新发展的需要,曾先后两次对特区精神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和概括。2000年11月,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0周年之际,深圳将“特区精神”总结为十大方面,包括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奋发有为、只争朝夕的创业精神;自立、自强、自信的拼搏精神;团结友爱、扶贫济困的互助精神;诚实守信、廉洁奉公的奉献精神;爱岗敬业、健康文明的人文精神;公正严明、规范有序的法治精神;崇尚知识,完善自我的学习精神;公开透明的民主精神;面向世界的开放精神。 [3]2010年5月,深圳市五次党代会报告将“特区精神”归纳为7个方面: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追求卓越、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创业精神;不畏艰险、敢于牺牲的拼搏精神;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关爱精神;顾全大局、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 [4](P18)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