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特区精神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与时代价值

作者:陈雷刚  2021-09-15 14:43  新传播    【字号:  

在40年的发展实践中,经济特区逐步孕育出了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特区精神”,其产生是特定的时代背景、历史发展和特殊的理论指导、实践发展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各种社会因素相互碰撞的产物,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特区精神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比较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涵是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开放包容、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崇尚成功、宽容失败、改革创新,埋头苦干、务实高效。特区精神对于塑造对外窗口和国家形象、丰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奋力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特区精神的生成逻辑

经济特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狭义上的特区指的是早期设立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大特区,以及2010年5月批准设立的喀什、霍尔果斯经济特区;广义上的特区则囊括了1992年后陆续设立的上海浦东等国家级新区以及其他各类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特区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特区精神在不同特区又先后演绎出了“深圳精神”“厦门精神”“椰树精神”“汕头精神”“浦东精神”等,这些精神所蕴含的价值信仰与特区精神相连相通、一脉相承,是特区精神的历史象征。任何一种精神的产生都是特定的时代背景、历史发展和特殊的理论指导、实践发展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各种社会因素相互碰撞的产物。特区精神的生成,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必须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去认识和把握。

(一)从历史维度看,特区精神形成于中国改革开放这一时代背景,在特区发展的历史演进中逐步完善、成型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不太熟悉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生产资料改造的深刻社会变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党在社会主义的探索实践中出现了迷误,发生了诸如反右派扩大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等长达20年的“左”的错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1](P4)打响了中国迎头赶上的“发令枪”,但如何进行改革开放,并没有成熟的方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开启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转型的起步,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迫切需要一个承担试点功能的窗口。在改革开放风口诞生的经济特区便承担了这样的历史使命,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先行地和窗口。不同于一般的试验和探索,经济特区在未来的发展中充满了未定因素和难以预测的困难,必然面临新旧观念的挑战。特区每前行一步,都会感受到因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理解而带来的巨大压力。因此,经济特区不仅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革经济体制的命,更要革旧的思想观念的命。于是,产生于改革开放这一伟大时代的经济特区,要想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成为时代先锋,亟需一种硬核的精神力量支撑前行,于是特区精神应运而生。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