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战略背景下高校教师国际流动合理化体系构建路径*
作者:李阳琇 邓伟琦 2020-05-14 11:19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离不开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合理的国际流动是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前提。具有战略性、均衡性、激励性和常态性的高校教师国际流动合理化体系对世界、国家、高校、教师、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教师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以促进教育事业的繁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1]。
2.均衡性。虽然我国学术劳动力市场受政府、院校的影响较大,市场自主调节力度不足,属于不完全学术劳动力市场。但高校教师资源是社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遵循劳动力市场供求均衡的一般规律:实现供求均衡,人力资源才能得到最有效的配置。本文所指的均衡是高校教师资源在国际流动的过程中达到数量、质量、结构上的供求均衡,具体表现为国际流动教师研究领域的均衡,“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均衡等。
3.激励性。一个合理的教师国际流动体系应能充分调动教师的流动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不是迫使教师被动地流动。首先,公平是有效激励的前提。一方面,流动体系必须一视同仁。这体现在不论教师的背景、级别、岗位,都应获得公平的流动机会,接受公平的监督评估。另一方面,公平的流动系统又体现在因人而异,即尽可能满足不同教师的国际交流需求。只有公平的体系才能激发教师竞争意识、充分发挥教师潜能。其次,根据奥尔德佛的ERG理论,成长需要是个体对于自我实现等方面的追求和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发展个人的潜力得到满足。个人潜力的发展与持续的学习密不可分[2]。而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群体,其学习发展需要相对于其他社会劳动者而言更为强烈。因此,满足教师学习发展需求的国际流动能有效激发教师的国际流动需求。
4.常态性。美国学者库克(Kuck)提出,为激发研究人员的创造力,应及时变换工作部门和研究课题,即进行人才流动。卡兹(Karz)的组织寿命理论则表明,一个科研组织的成员共同工作的时间在1.5~5年这个期间内,信息交流的水平是最高的,获得的成果也最多[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同理,一个合理的教师国际流动体系应保持流动常态化,才能保证流动效益最大化。
(三)构建高校教师国际流动合理化体系的意义
1.有利于攻克学术问题和人类发展问题。随着信息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许多学科领域不断拓宽和加深,另一方面,人类世界正面临着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这些问题靠单一国家孤军作战难以解决,只有各国科研学者加强合作,才能更好更快地冲破壁垒,找出解决办法。
2.有利于巩固我国国际地位。虽然近年来中国的发展令人瞩目,但在高端科技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高校是科研创新的重要研究基地,拥有一批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对于加快国家科技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巨大的帮助。此外,教师流动是文化流动的一部分。通过教师国际流动可以把中国优秀传统带到世界各地,从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3.有利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拥有国际交流经验的教师,能更好地参与到高校国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当中,也能站在更新的理论高度开展课题研究,同时为学校管理带来新观念和方法,推动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
4.有利于促进教师个人发展。合理化的国际交流体系能有效激励高校教师参与到国际教育工作当中。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更多的国际流动有利于开拓国际视野,吸收别国优秀教育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为其日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也能为经验丰富的教师带来新的理念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施展个人才华。
5.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国际人才。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教师拥有更好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资源,可以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带入课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也能带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便于培养通晓国际交流语言、文化、规则的优秀人才,让学生毕业后能在国际平台施展才能。
[1]周险峰、谭长富:《教师流动问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49页。
[2]宋志鹏、张兆同:《ERG理论研究》,《现代商业》,2009年第3期。
[3]袁曦临、曹春和:《基于知识转移的国内高校人才流动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