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战略背景下高校教师国际流动合理化体系构建路径*

作者:李阳琇 邓伟琦  2020-05-14 11:19  新传播    【字号:  

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离不开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合理的国际流动是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前提。具有战略性、均衡性、激励性和常态性的高校教师国际流动合理化体系对世界、国家、高校、教师、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究、跨文化背景研究、全球性或区域性研究等国家级科研课题,引导高校教师开展国际学术研究。并鼓励不同国别的教师联合申报参与,共同研究项目,联合发表论文,为教师提供更多深入交流学习的机会。再次,高校结合自身优势建立国际区域性研究中心,汇集优秀师资,聚焦热点问题,创新合作模式。例如,华南师范大学于2017年成立了东南亚研究中心,并与新纪元大学(马来西亚)、亚洲国际友好学院(印尼)、曼谷大学(泰国)三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为提高东南亚地区汉语教育水平和汉语教育人才质量、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地区民心相通做贡献。

(二)建制度:构建系统、规范的人才流动机制

有研究发现,超过40%的研究者认为消极的财政影响是限制他们流动的原因之一;40%的研究者抱怨跨国流动缺乏有效的行政服务支持[1]。纵观我国高校教师国际流动的相关制度,程序繁杂、资金不足、后勤乏力,是阻碍教师国际流动的现存壁垒;长效激励和考核机制不完善是教师国际流动积极性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

1. 程序高效,落实保障。规范流动制度。相关政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设置专责部门和专职责任人负责教师国际流动工作,避免多头领导、重复工作的现象出现;下放权力,让高校自主负责人员选调、费用配置、形式管理等工作,使国际流动程序弹性化、便捷化。各高校制定明确、细化的出国申请审批规范,积极推进校内国际交流合作处、财务部、人事部等与教师国际流动相关的部门紧密合作,尽量采用无纸化办公,减少盖章、签名次数与出国、出境检查评审流程,减轻流动教师程序负担,营造良好制度环境。加大资金投入。教师国际流动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有调查指出,国家部委相关项目支持是我国教师国际流动的主要经费来源,比例高达 43.1%[2]。加大资金投入、丰富经费来源,迫在眉睫。必须加快订立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国际交流项目的经费标准,增加教师国际交流专项经费,单独列支。推动校企合作,由企业出资支持教师出国深造,回国后为企业的研发工作提供智力支撑。建立教师国际流动专项基金,鼓励民间资金流入高等教育领域。完善社会保障。做好与接收院校的对接工作,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和组织关怀,尽量保障教师在国外、境外的基本生活费,减少教师花费在项目以外的时间成本。建立学术休假制度,保留教师出境学习期间的有关福利待遇,为教师购买国际医疗保险。做好家属管理工作,允许教师子女、配偶陪同出国,帮助解决子女随同就读问题。让教师无后顾之忧地潜心学术研究。

2.跟踪评估,及时反馈。适时评估反馈不仅利于学校对教师国际交流活动的监督,也利于教师对自己的科研工作进行总结。根据著名的柯氏四级评估模型(Donald.L.Kirkpatrick,1959),一个完整的评估系统应包含反应评估、学习评估、行为评估和成果评估,即教师对国际流动的满意度,教师通过国际流动的学习获得程度和知识运用程度,以及教师国际流动为学校、国家所创造的效益。一方面,学校要做好教师出国过程的联系工作。出国前,要求教师把学习计划及时上报备案。出国后,定期以邮件形式与教师沟通研究或学习进度;同时获悉教师在生活上的需求,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回国后校方应派专人主动联系教师,了解其在国际流动期间遇到的问题,对国际流动的满意度以及通过本次流动所得的收获。也可组织教师国际流动经验分享会,并对积极参与国际流动、在国际领域有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激励,提高教师对国际流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应对引进的国际教师和从本校“走出去”的教师进行跟踪研究,建立教师国际流动数据库,分析不同的教师国际流动对教师教学、科研以及对学校整体办学质量的影响,为未来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提供数据支撑。

(三)造环境:打造教师流动联合开放平台,营造开放、共享的学术环境

作为世界学术中心的美国在促进人才流动方面所做的努力有目共睹。从约翰逊总统的11375号令


[1]刘进:《大学教师流动与学术劳动力市场》,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224页。

 

[2]韩亚菲:《北京高校教师国际流动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15年第13期。

编辑:新闻中心-实习生02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