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战略背景下高校教师国际流动合理化体系构建路径*

作者:李阳琇 邓伟琦  2020-05-14 11:19  新传播    【字号:  

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离不开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合理的国际流动是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前提。具有战略性、均衡性、激励性和常态性的高校教师国际流动合理化体系对世界、国家、高校、教师、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校教师国际流动合理化体系的构建路径

合理的教师国际流动是提升高校教师国际化水平的前提,是“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笔者围绕高校教师国际流动合理化体系的构建提出“定方向、建制度、造环境、抓重点、促融合”五大路径。

如图2所示,“定方向”处于整个构建路径的中心,属于思想层面的范畴,旨在指明和统一流动体系的战略性方向。“建制度”与“造环境”处于构建路径的第二层,属于中观层面的策略,是整个合理化体系有效进行的前提和保障。“制度”是从流动前、流动中至流动后整个过程的规范制度。“环境”则囊括了线上和线下、国内和国外的流动环境。因此,中观层面路径是以时空结合的方式来为流动体系服务的。“抓重点”和“促融合”处于构建路径的第三层,属于微观层面的更为具体、直接的方法。下文就五大路径的实际运用展开阐述。

(一)定方向:加强实质性合作,注重深层化国际流动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国际交流主要以短期访学、被动承接项目为主,并不利于交流合作深度扩展。要改变现状,既要适当下放权力,激励教师和学校主动参与国际流动,又应拉长交流期限,通过项目合作方式推动深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

1. 要主动,不要被动。给予教师更大的学术自主权。人们总是对自己主动选择的事物投入更高的热情,而对被迫选择的事物抱有一定的抵抗情绪。国家和高校应高度重视教师主体地位和自主参与意识,鼓励教师自主申报国际科研项目,并在如科研题目、合作对象、研究区域、调研方法等方面给予教师尽可能大的自主选择权,让教师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研究,激发教师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潜能,达到学校和教师的双赢发展。鼓励高校组织国际学术活动。高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和时下国际热点积极主动地策划组织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如校长高峰论坛,高端学术研讨会等,吸引多方人才齐聚一堂,实现信息资源互联互享,激发新观点、新方法,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机会,也可借此机会提高学校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利于一流大学建设。

2. 要交流,更要合作。长短期交流相结合。一项针对北京高校教师国际流动状况的调查显示,在具有国际流动经历的教师中,具有“国外短期访学”经历的教师占37%,所占比例最高[1]。虽然短期流动有利于教师加强海外学术关系,逐步建立广泛的个人国际学术网络[2],也有利于迅速引进新知识新技术,形成有来有往、常来常往的友好关系。但一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往往需要短则数月,长则数年的时间才能取得较大的成果。显然,短期、浅层的交流难以让教师之间形成高度信任和认可的关系,并进行成果转化。因此,学校应激励教师在短期流动常态化的基础上,结合较长时间的国际学术合作方式,如共同开发国际课程和教材,互派教师志愿者进行教学活动,参加境外、海外培训学习项目等,使交流合作不单单停留在简单的会议、座谈、参观、访问等形式上。教师还可以利用长期项目交流的机会,到不同地区的政府部门、优质海外企业进行调研、探究,吸收国际优秀管理理念和高端科技成果,让研究更贴近实际,更具前沿性,而不是停留在“空中楼阁”阶段。项目引领,以点带面。为了加强对第三方国家的了解,由美国发起的富布莱特项目推动了美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学术人员的流动。至今,该项目在中美双方教育交流合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首先,积极创立与不同国家的教育交流项目,有意识地加强与其他友好国家的联系。其次,通过开发国别比较研


[1]韩亚菲:《北京高校教师国际流动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15年第13期。

 

[2]向丹、李华星:《教师国际流动现状及其对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研究》,《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编辑:新闻中心-实习生02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