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战略背景下高校教师国际流动合理化体系构建路径*

作者:李阳琇 邓伟琦  2020-05-14 11:19  新传播    【字号:  

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离不开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合理的国际流动是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前提。具有战略性、均衡性、激励性和常态性的高校教师国际流动合理化体系对世界、国家、高校、教师、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互访,发挥文化桥头堡的作用。以云南、广西为首的南部城市应注重与东南亚地区的交流合作,发挥孔子学院平台和汉语热的作用,输送汉语国际教师进行志愿者活动。内蒙古地区加紧与俄罗斯在国防生培养领域的交流合作,实现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华北、华中等地积极与日韩国家紧密联系,加大影视、动漫等艺术文化产业领域的人才引进与输出。广东地区加快冲破体制机制壁垒,以教师流动带动教育整体发展,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媲美东京、纽约、旧金山等湾区的世界一流湾区。

2. 学科特色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步伐加快,很多专业型大学逐步转变为综合型大学。这样虽有利于提升高等学历人才比例,却使高校同质化问题严重,很多高校甚至顾此失彼,丢失了竞争优势。具有国际声誉的大学通常以某些研究领域闻名世界。牛津、剑桥大学以神学研究在中世纪独步欧洲,博洛尼大学拥有先进的法学研究,萨勒诺大学则专供医学领域[1]。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国应紧抓“一流学科”建设的机遇,加强优势学科的建设力度,让学科建设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吸收养分,通过积累、融合而渐变。在生物、电子、航天、能源等我国急需的核心技术学科领域加大投入,吸引国际优秀人才加盟的同时,输送教师出国进行培训。积极推动铁路技术、电子商务等优势学科领域的国际合作,取优弃劣,取长补短,力争出大成果、出高成绩,以优势带动劣势。鼓励创新学科、交叉学科之间的教师国际联盟。此外,师范、外语、艺术、工业等专业型大学应合理定位,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师国际流动,汲取世界知识之精华,唤醒本土学科的生机与活力。

3.主体特色化。有研究表明,有较高级别和技术背景的教师或是高级工作人员,以男性群体居多,他们拥有更多的国际流动机会[2]。但教育的公平性不仅体现在受教者上,也要体现在施教者上。教育国际流动的经历对不同年龄、性别、资历、学科的师都是有必要的。高校必须均衡配置每年每个学院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国际流动名额。本文特别强调对青年教师和女教师的关注。青年教师的创造力和接受能力巨大,本应成为国际流动的中坚力量,但他们教学任务繁重、评定职称压力较大,对国际流动重视程度不足。而且他们手上国际资源较少,在申请国际项目上往往容易碰壁。女教师相对于男教师受家庭因素影响较大,在长时间长距离的国际流动面前往往望而却步。学校需定期进行教师需求分析,尽量满足不同教师的流动需求。开展针对青年教师的国际训练营,输送青年教师到海外进行培训和志愿者活动,积累教学经验、拓展国际视野。设立面向青年教师的国际科研项目申报计划,鼓励老教师与青年教师共同研究课题,协助青年教师走上国际平台。增加女教师国际流动名额,鼓励其走出国门,踏上国际舞台,提高工作成就感。对于长期在海外进行研究学习的女教师,协助其完成配偶多次往返签证的办理以及子女随迁教育的问题。

(五)促融合:自主培养国际化与引进吸收本土化相结合

当前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国际化和本土化的二元悖论。闭关自守无法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敞开大门则畏惧人才外流。笔者认为,“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是单纯数量上的增加,也绝不能把二者置于对立面来看待。优化师资、相互融合才是决胜之道。

1. 本土教师国际化。机会总是青睐于有所准备的人。教师国际流动体系的构建除了要“有方向、抓重点、建制度、造环境”外,还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过硬的本领,才能有“走出去”的资本和勇气。首先,教师的国际化最重要的是理念的国际化[3]高校可定期邀请国际上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为本校教师进行培训,举办讲座。帮助教师形成国际化的教学和科研理念。其次,要想踏上国际化舞台,国际语言能力是不可或缺的。首尔大学教育学院为了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从全球招聘优质教师和名誉


[1]潘奇:《知识世界的漫游者:西方大学教师国际流动的历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221页。

 

[2]Kim D, Twombly S, Wolf-Wendel L,“International Faculty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Experiences of Academic Life, Productivity, and Career Mobility”, 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2012(155).

 

[3]郑宏:《试论“双一流”背景下大学教师的国际化以复旦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为例》,《高教探索》,2017年第10期。

编辑:新闻中心-实习生02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