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学核心价值的21世纪新意义

作者:黄俊杰  2020-05-14 11:19  新传播    【字号:  

本文将朱子学置于21世纪新视野之中,探讨朱子学中的“理一分殊”说、“仁”说与“公共”精神,在全球化时代所具有的新意义。


简言之,即是:仁者,爱之所以然之理,而为心所当具之德也。[1]

牟宗三先生进一步解释朱子的“仁者,爱之理”的涵义是指“爱之存在的存在性”[2],最能探骊得珠,切入朱子“仁”学之肯棨。

朱子“仁”说东传日韩地区之后,引起极大回响。朝鲜时代(1392~1910)儒者如郑介清(1529~1590;中宗24年~宣祖23年)、尹舜举(1596~1668;宣祖29年~显宗9年)、柳致明(1777~1861;正祖元年~哲宗12元)、徐圣耈(1663~1735;显宗4年~英祖11年)、李野淳(1755~1831;英祖31年~纯祖31年)、李滉(1501~1570;燕山君7年~宣祖3年)、金昌协(1651~1708;孝宗2年~肃宗34年)、李喜朝(1655~1724;孝宗6年~景宗4年)、李縡(1680~1746;肃宗6年~英祖22年)、韩元震(1682~1751;肃宗8年~英祖27年)、金乐行(1708~1766;肃宗34年~英祖42年)、李象靖(1711~1781;肃宗37年~正祖5年)、金履安(1722~1791;景宗2年~正祖15年)、李震相(1818~1886;纯祖18年~高宗23年)、郭钟锡(1846~1919;宪宗12年~日据时代)、李显益(1678~1717;肃宗4年~肃宗43年)、杨应秀(1700~1767;肃宗26年~英祖43年)、柳长源(1724~1796;景宗4年~正祖20年)、金宗燮(1743~1791;英祖19年~正祖15年)、李仁行(1758~1833;英祖34年~纯祖33年)、柳栻(1755~1822;英祖31年~纯祖22年)、李秉远(1774~1840;英祖50年~宪宗6年)等人,均撰文探讨朱子的仁学论述,各家论述虽有不同,但祖述朱子仁学则无二致[3]。德川时代的日本儒者如伊藤仁斋(维桢,16271705)、浅见絅斋(16521711[4]丰岛丰洲(1736~1814)[5]赖杏坪(1756~1834)、山崎闇斋(1619~1682)[6]都撰有以《仁说》为题的论文。此外,伊藤东涯(名长胤,字原藏,1685~1780)、贝原益轩(名笃信,号损轩,1630~1714)、荻生徂徕(物茂卿,1666~1728)、久米订斋(顺利,1699~1784)、高半、大高坂芝山1647~1713)、蟹维安(号养斋,1705~1778)、平瑜(平俞)、中井竹山(号积善,1730~1804)、上月专庵(信敬,1704~1752)、太宰春台(1680~1747)、海保渔村(1798~1866)、薮悫(薮孤山,1735~1802)、渡边弘堂(1689~1760)[7]藤原惺窝(肃,敛夫,1561~1619)、山鹿素行(名高兴、高佑,1622~1685)、雨森芳洲(名俊良,字伯阳,号芳洲,1668~1755)、中村惕斋(1629~1702)、大盐中斋(平八郎,1794~1837)[8]佐藤一斋(坦,大道,1772~1859)[9]帆足万里(1778~1852)[10]等人在各自著作中,也对朱子“仁”学多所探讨。我们如将日韩儒者对朱子“仁”学之论述比而观之,则朝鲜儒者浸润在朱子学思想之中,登堂入室,深入朱子仁学的“诠释之环”(Hermeneutical circle),至于行文通畅,文理密


[1]5牟宗三:《心体与性体》第3册,正中书局,1968年,第244页,第244页。

 

[2]6以上朝鲜时代的儒者著作,均见于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全350册,民族文化推进会。

 

[3]7两位日本儒者著作见于《近世儒家文集集成》,株式會社ぺりかん社。

 

[4]8[日]丰岛丰洲:《仁说》,关仪一郎编:《日本儒林丛书》第6册,凤出版,1978年。

 

[5]9相关著作见于井上哲次郎、蟹江义丸编:《日本伦理汇编》全10册,育成会。

 

 

[7]相关著作见于关仪一郎编:《日本儒林丛书》全14册。

 

[8]相关著作见于井上哲次郎、蟹江义丸编:《日本伦理汇编》。

 

[9][日]佐藤一斋:《言志晚录》,国语汉文研究会编、简野道明校阅:《言志四録:新注》,明治书院,1936年。

 

[10][日]帆足万里:《入学新论》上卷《原教第一》,五郎丸延、小野精一编:《帆足万里全集》,帆足记念图书馆,1926年。

编辑:新闻中心-实习生02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