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光棍的主导类型及其自我认同机制*

作者:黄佳鹏  2020-09-02 10:37  新传播    【字号:  

在不同社会经济结构下,农村光棍的形成难以简化为单一类型,而依循不同年代呈现出各自的主导类型。

[摘 要] 在不同社会经济结构下,农村光棍的形成难以简化为单一类型,而依循不同年代呈现出各自的主导类型。不同于学界主流对农村光棍弱势地位的判断,源于当地丰富的非正规经济体系、低度均衡的家庭关系及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当地光棍具有独立而持续的资源基础,进而通过在村建房、“赶人情”等方式积极参与村庄互动与交往,并没有被村庄社会边缘化,更没有自我边缘化。由此,光棍群体由“被治理对象”转为治理的支持力量,成为乡村振兴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 农村光棍 主导类型 自我认同 价值再生产 乡村振兴


[1]*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光棍’问题的社会学研究”(18CSH034)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575(2019)05-0091-09

 

 

一、问题的提出

自中国人口发展调查组依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推测“到2020年我国将出现3000万光棍大军,且尤以农村最为严重”以来,学界对光棍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且主要集中于人口学与社会学的学科分析视角1[1]出生性别比失调是光棍产生的客观人口学基础已为多数学者认同。随着打工经济的兴起,人口流动加速,统一的全国婚姻市场逐渐形成,导致婚姻资源的不均衡配置,表现为女性资源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最终形成全国婚姻市场的“高地和洼地”2[2],并在男女婚姻缔结中形塑以策略和技艺为核心的婚恋技术主义3[3],这是有关农村光棍成因的总体性判断。

具体而言,学界对农村光棍成因的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层面:第一,从结构资源稀缺理论出发,认为农村长期存在的“生男偏好”及人口持续不均衡外流造成女性资源的区域失衡,造成偏远农村“光棍成窝”[4];第二,城镇化目标与婚姻要价,在“女性优势”结构下,进城买房成为男性成功婚配的必然成本,一旦女性的要价超出男性及其家庭的承受能力就会导致恋爱终止并最终沦为光棍[5];第三,从家庭伦理责任角度揭示光棍成因,子女婚配在全国大多数农村依然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6],需要代际的持续支持,因而多子家庭面临有限资源如何分配的伦理困境[7];第四,从男性个体的社会交往能力出发,如何匹配女性择偶标准的变化成为婚配的关键,男性的勤劳本分品质不再被女性看重,反而那种“能说会道”的男性更受欢迎[8]

此外,大多数学者基于“同情”视角对农村光棍的社会地位进行研究,认为这一群体是农村弱势群体。有学者基于中西部村庄的实地调研,指出农村光棍在村庄生活中面临多重边缘地位,例如在人情交往、政治参与等方面都无法与“正常”村民一致[9];也有学者从社会排斥理论出发,认为农村光棍由于受到身体排斥、观念排斥、经济排斥和社会关系等多重排斥而难以在村庄社会中顺利开展社会交往,最终由“他人排斥”走向“自我边缘”[10],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对象。


[1]1刘燕舞:《农村光棍的类型研究—一种人口社会学的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2]2邢成举:《男性光棍构成差异的地域性解释一基于凤城和新县两个村庄的比较分析》,《青年研究》,2011年第1期。

 

[3]3宋丽娜:《婚恋技术主义:农村90后青年的婚恋实践》,《中国青年研究》,2016年第9期。

 

[4]6余练:《多重边缘者:基于对D村光棍群体社会地位的考察》,《南方人口》,2011年第6期。

 

[5]陈讯:《婚姻要价、代际支持与农村青年城镇化—基于晋西北W村调查》,《中国青年研究》,2018年第2期。

 

[6]汪永涛:《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代际关系的变迁》,《南方人口》,2013年第1期。

 

[7]杨华:《婚姻市场中的结构性因素—基于对湘南水村“光棍汉”的调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8]陈锋:《依附性支配:农村妇女家庭地位变迁的一种解释框架》,《西北人口》,2011年第1期。

 

[9]7何绍辉:《社会排斥视野下的农村青年婚配难解读一来自辽东南东村光棍现象的调查与思考》,《南方人口》,2010年第4期。

 

[10]8陶自祥:《代内剥削:农村光棍现象的一个分析框架—基于渝北S村长子打光棍的调查》,《青年研究》,2011年第5期。

编辑:新闻中心-实习生02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