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类比的得失—兼论类比的不同功能*
作者:袁征 2021-08-30 15:51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几乎所有国内的论著对孟子的逻辑水平评价都很高,但一些西方学者对孟子的推理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本文对孟子类比的研究表明,他的论证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不能一概而论。事实上,孟子是当时逻辑推理能力最强的儒家学者,大大提高了儒家学说的思辨水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用重要地位。随行文所至,笔者简要探讨了类比论证、类比说明和类比修辞的不同功能,指出现在学者研究中的一些逻辑问题。
但他也有一些类比不合逻辑,需要具体分析。
宋朝以前,孟子在儒家学派的地位不高,《孟子》一书不过是“诸子”之一,跟各个流派的作品并列。二程、朱熹把儒家的道德规范说成是“天理”,是人的本性。但孔子没有讲过人性善良。他们就以孟子的性善论为依据。南宋后期,皇帝把程朱理学定为正统,于是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实际得到比“五经”更高的地位,孟子的座次飙升到孔子之下,万儒之上。人性善的主张改变了孟子的历史命运。
孟子对人性善的一次证明是跟告子的辩论。[6]
告子说,人性就像湍急的流水,堤坝东边开口就向东流,西边开口就向西流。人没有善不善的天性,如同水没有东流西流的定向:“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这是类比,但不是推理,更不是论证。类比推理是从不同事物的一个或者一组相同点(或相似点)推出另一个相同点(或相似点),整个过程包括前后两对相同点(或相似点)。而告子的讲法只是指出他眼里人性和水流的一个相似点:水流可以向东或向西,人性可以向善或向恶。告子没有作进一步的推论,他的讲法无法代入前后两步的类比推理公式。除了推理,类比还用于说明和修辞。告子只是形象地说明自己的观点,使它容易理解。急流的类比不能支持人性有没有固定趋势的主张。
孟子反驳说,水确实没有朝东或朝西的定向,但难道没有朝下或朝上的定向?人性向善,就像水流向下。人都有善良的本性,就像水都有向下流动的趋势:“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番话提出了两个大胆的观点。第一,人性有固定的倾向。第二,这是趋向善良。这么重要的主张需要有力的支持,但孟子实际上没拿出任何证据。首先,他的话跟告子的讲法结构相同,不是从一个相同点(或相似点)向另一个相同点(或相似点)推进,而是简单提出他认为的一个相似点:水流总是向下,人性总是向善。孟子没作任何推论,他的话是说明式的,不能代入类比推理的公式。
[6]《孟子·告子上》,3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