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类比的得失—兼论类比的不同功能*

作者:袁征  2021-08-30 15:51  新传播    【字号:  

几乎所有国内的论著对孟子的逻辑水平评价都很高,但一些西方学者对孟子的推理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本文对孟子类比的研究表明,他的论证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不能一概而论。事实上,孟子是当时逻辑推理能力最强的儒家学者,大大提高了儒家学说的思辨水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用重要地位。随行文所至,笔者简要探讨了类比论证、类比说明和类比修辞的不同功能,指出现在学者研究中的一些逻辑问题。


另外,自然现象跟人类行为的类比往往是摆弄不相干证据,推不出任何结论。且不说水向下流是地心引力的结果,即使那真是水的本性,也不能说明人性有固定的倾向。“因为水流有固定趋势,所以人性也有固定倾向”的讲法没有任何说服力。孟子的类比顶多为他第一个观点起说明作用,使他的断言变得比较形象具体。对于第二个观点,他的类比毫无意义。水流向下跟人性向善完全没有关系。就算水的本性是向下流,人的本性也可以不是向善,而是向恶。

到汉代,孟子的地位还不高。大儒董仲舒完全不顾孟子的讲法,把人总是追求私利比作水永远向下流,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推出统治者要“教化”人民的结论。他对汉武帝说:“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7]孟子和董仲舒都用水流跟人性类比,但提出了截然相反的主张,可见用作说明和修辞的类比可以跟观点的真假完全无关。

董仲舒也没有给他的性恶论提供证据。但从百姓总是追求私利到统治者不能不加强“教化”却是从证据到结论的论证,可以这样代入公式:(公式4)

image.png

不管是论证、说明,还是修辞,类比的力量都取决于它的贴切。不够妥当的类比会被更合适的类比击败。因为人们通常认为善良的行为是“高尚”,恶劣的行为是“下流”,所以董仲舒把人性恶比作水趋向低下,比孟子把人性善比作水往下流更为贴切,因而更容易得到赞同。


[7]班固:《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八册,2503页。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