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40年核心经济动能的培育路径研究*
作者:裴茜 魏达志 2021-09-15 14:43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深圳40年来取得了翻天覆地、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在培育核心经济动能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并逐步形成一个全新的模式。深圳核心经济动能的形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本文通过充满活力市场主体的鼎力支撑、政府市场相向发力的体制优势、创新引领经济科技的动能构造、持续优化升级的产业结构体系、稀缺资源配置的集约发展模式和可持续新生经济的这六大方面的培育过程,探讨深圳经济特区40年经济增长的发展进程与经验。
(三)社区型股份制经济的转型升级
深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区型股份合作经济脱胎于农村集体经济,在富裕农民、改善基础设施、巩固基层政权、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基础作用。但社区型股份合作公司存在产权模糊、股权身赋等局限,与复杂宗族关系结合在一起,在董事、经理班子选举、资产管理方面存在问题。改革激发活力社区型股份合作公司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深圳在扶持发展、政企分开、监督管理、股权改革等方面进行探索,例如:逐步取消集体股、将部分合作股转为风险股、全面推行募集股制度、赋予个人股份完整产权、选拔职业经理人、尝试向外发展、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和建立股东诉讼制度。
同时,深圳推进城中村规模化统租改造。《深圳市城中村综合整治总体规划(2019—2025)》通过微改造方式增加城中村必要的公共空间与配套设施,引导各区规范推进城中村住房规模化统租有序改造(见图2),综合整治分区划定的对象总用地规模约99平方公里,福田区、罗湖区和南山区综合整治分区划定比例不低于75%,其余区不低于54%。
二、政府市场相向发力的体制优势
(一)深化改革提升政府的效率和竞争力
深圳发力改革体制机制、科技体制,形成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优化“双创”工作环境,逐步形成“小政府大市场”市场环境。据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法治政府蓝皮书—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18)》,深圳以790.13分位列100个参评城市第一。上海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发布《深圳与国内其他主要城市创业成本比较研究报告》,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苏州、武汉、成都、西安、杭州、青岛12座城市的创业成本要素展开全面对比,深圳的社会关系排名第一。
2018年深圳市委改革办部署实施各领域改革任务9大类52项工作要点,以优化营商环境等重点改革项目为突破口,协调有序推动经济体制、机构和行政体制、民主与法治、文化、社会治理、重大民生、生态文明等各领域改革,精心打造标志性、引领性改革品牌。 [6]仅2018年深圳出台营商环境改革“20条”,40余项“秒批”、300项“不见面审批”、建设投资项目审批“深圳90”等重要举措,商事主体增至311万户,创业密度保持全国第一;取消下放市级行政职权175项,清理规范市直部门行政职权中介服务24事项,为企业降低相关成本136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