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资源社会化:理论预期、 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作者:陈理娟 范木珍  2021-10-26 19:01  新传播    【字号:  

人民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开始转向精神层面的消费,对于公共文化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博物馆便是其中代表。一边是社会博物馆人满为患、一票难求,一边是高校博物馆资源闲置、门庭冷落,高校博物馆社会化迫在眉睫。高校博物馆兼具学术性与专业性的馆藏、独特的学人精神等资源优势。但实践中,高校博物馆供给与民众需求的不对称、封闭性和面向高校的资源内循环以及融资渠道单一引致的行为依赖成为其社会化的阻滞因素,亟待通过政府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所属高校注意力资源集聚和高校博物馆自身的供给侧改革实现困境突破。


(二)高校博物馆资源社会化的预期分析

1.高校博物馆是商业意义上的资本洼地

从市场分析来看,我国高校博物馆相对于其他已经得到较为充分发展的行业或产业日臻饱和的市场开发状态其商业开发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处于较为“低洼”的开发阶段。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讲,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文博产业产值较低,对经济贡献有限,而文博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和绿色产业,顺应了我国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转型趋势。加之近年来,“赢在博物馆、国家宝藏、文物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不同类型的文博节目的热播,让更多人关注到文博行业激发着人民群众的观赏需求,而政府财力以及社会博物馆的承载力均是有限度的,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对称,社会博物馆凸显出“游客溢出”现象,即受制于承载力和服务能力有限而无法容纳的游客,而游客流量即是流动的财富,客源集聚就是商机。所以,当下高校博物馆应充分抓住“文博热”“文创热”的商机,充分利用高校博物馆的资源配套灵活的优势,大力发展文博产业并与周边景点进行对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激活高校博物馆的自我造血功能,减少对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和高校财政的依赖。

2.群众消费需求与博物馆资源供给之间存在不对称性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我国人民的生活已经从温饱阶段(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向小康阶段(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过渡,人民群众对于精神层面的消费有了更大需求,加之党和政府倡导的文化自信建设,使得许多社会博物馆的游客爆棚,“2019年十一黄金周期间西安共接待游客1736.74万人次,大唐不夜城接待游客119.96万人次;兵马俑接待游客40.55万人次;西安博物院接待游客17.6万人次;陕西历史博物馆因承载力有限仅接待游客7.1万人次”[25]。但实际排队游客远超其接待能力,尽管后来各馆纷纷实行网上预约制(半夜抢票),疏散了游客量,缓解了博物馆的承载压力,但这也实质上抑制了群众的消费需求,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同相关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校博物馆“门庭冷落”,如果能将社会博物馆溢出的游客引导到高校博物馆来,无疑将极大地缓解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不对称问题。

3.高校博物馆社会化可以促进开放型大学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功能逐渐变为博物馆最受关注、最重要的功能。与此同时,一些实践活动、实习项目也在博物馆蓬勃开展,使得高校博物馆与所在高校的科研结合也更为紧密,在其所属高校中的战略地位也日益凸显:2015年中央提出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开放型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入快车道,各大高校纷纷重视高校博物馆的“窗口”作用,作为集中展示高校文化、学人精神以及对外交往的平台,高校博物馆也成为所在高校的标志性建筑,高校对外宣传的靓丽名片。如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对外承担借展、研讨会、学术出版等与本地、全国乃至世界的公众共享资源。 [26]不止浙江大学,许多双一流建设高校都以高校博物馆资源为平台加强同社会的联系,对外开放程度也是评估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多的大学试图进行开放式办学以融入社会、走出学术藩篱为当地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这个趋势推动下高校博物馆资源的社会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