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资源社会化:理论预期、 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作者:陈理娟 范木珍  2021-10-26 19:01  新传播    【字号:  

人民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开始转向精神层面的消费,对于公共文化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博物馆便是其中代表。一边是社会博物馆人满为患、一票难求,一边是高校博物馆资源闲置、门庭冷落,高校博物馆社会化迫在眉睫。高校博物馆兼具学术性与专业性的馆藏、独特的学人精神等资源优势。但实践中,高校博物馆供给与民众需求的不对称、封闭性和面向高校的资源内循环以及融资渠道单一引致的行为依赖成为其社会化的阻滞因素,亟待通过政府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所属高校注意力资源集聚和高校博物馆自身的供给侧改革实现困境突破。


(三)高校博物馆利用多种媒介推动其资源的社会化

2011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简称“通知”)其中第六条提到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社会服务效益。高校博物馆要积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和公众开放。鼓励高校博物馆开展各种社区活动,并积极探索博物馆数字化,通过现代技术增强博物馆文化传播辐射影响力。”《通知》为高校博物馆社会化指明了道路,即通过高校博物馆走出高校,走进社区并融入社会。高校博物馆要以用户为导向,增强其用户黏性,拉近与公众之间的联系,以更容易被公众接受和喜爱的方式来拓宽博物馆的辐射半径,提升高校博物馆资源的利用率,推动开放博物馆建设。

高校博物馆应充分利用好现今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网络共享博物馆资源,实现实体博物馆和电子博物馆的线上线下互动来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和服务范围。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大多社会博物馆都运用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讲座、演讲、研讨会、记者招待会、年度报告、出版物APP自助讲解等多重媒介来加强宣传。高校博物馆可以充分学习、借鉴,利用高校以及高校博物馆的各种平台,协助高校博物馆走出“象牙塔”,融入社会。除了宣传之外,高校博物馆还应重视开发自身的商业价值,这也是其社会化的重要推动力,只有高校博物馆自己创造产值,才能减轻其对高校和政府的财政依附并吸引更多资本流入。“博物馆需要获得国家政策和财政支持,同时自身也要不断完善造血功能”。 [29]高校博物馆可以适当围绕高校文化和展陈资源、人才资源进行数字化建设,并与旅游公司以及其他高校密切合作,开展研学活动推动旅游产品、文创产品开发,综合利用关系营销(尤其是与其他高校及其附属院校的关系)、借势营销(利用其所在高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宣传包装自身)、服务营销(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做好相关服务,吸引更多观众)等营销方式,在适度盈利的基础上更好地服务公众并解决高校博物馆资源闲置和财政紧缺问题。

(四)高校博物馆资源社会化导向的供给侧改革

高校博物馆在规章设置、办馆理念、人员任用、藏品利用、陈列展览等方面应与时俱进,不仅要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更新办馆理念、展陈手法,还要准确定位、把握好专业化的“度”。高校博物馆源于高校更源于社会,所以在博物馆发展中应定位准确,结合观众的文化素质和馆内藏品的实际情况合理把握展览,与观众密切沟通,拓宽观众与高校博物馆之间的线上和线下沟通渠道,及时将观众的需求和建议反馈给高校博物馆的管理者,并根据观众需求及时代特色结合各种高新技术手段更新展陈,让观众有更好的体验感受,回报社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高校博物馆的供给侧改革,改变以教学科研为依据的展陈设计,推动高校博物馆资源走向社会。

五、结语与讨论

目前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已经从生存资料消费为主转为享受资料消费为主,对于精神文化层面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博物馆作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重要场所越来越得到民众的青睐,并且随着各类文博节目的热播,公众对于博物馆的参观需求与日俱增,然而由于优质社会博物馆的稀缺及其游客承载力有限致使不能充分满足公众的消费需求,产生了比较严重的溢出现象;另一方面高校博物馆资源的闲置以及其资源的独特性给高校博物馆资源社会化创造了预期价值,而高校博物馆的展陈主要是以满足其所在高校师生需求为导向,并因财政上的依赖关系使其形成了面向高校的资源内循环,严重阻碍着高校博物馆社会化的进程。本文以政府、高校、高校博物馆三者之间的共生共赢关系为起点,针对这三大主体在社会化中的分工设计实现路径,以期推动高校博物馆资源的社会化,这也是本文的实践意义。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