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资源社会化:理论预期、 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作者:陈理娟 范木珍  2021-10-26 19:01  新传播    【字号:  

人民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开始转向精神层面的消费,对于公共文化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博物馆便是其中代表。一边是社会博物馆人满为患、一票难求,一边是高校博物馆资源闲置、门庭冷落,高校博物馆社会化迫在眉睫。高校博物馆兼具学术性与专业性的馆藏、独特的学人精神等资源优势。但实践中,高校博物馆供给与民众需求的不对称、封闭性和面向高校的资源内循环以及融资渠道单一引致的行为依赖成为其社会化的阻滞因素,亟待通过政府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所属高校注意力资源集聚和高校博物馆自身的供给侧改革实现困境突破。


三、高校博物馆资源社会化的现实困境

(一)我国高校博物馆起步晚且政府重视程度不足

1905年张謇创办了南通博物院,有学者称其为“学校类博物馆”[27],开我国高校博物馆之端。截至目前我国出台的以高校博物馆为主体的政策文本仅有2011年颁布的《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和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家对高校博物馆的关注以及政策财政上支持力度明显不足。我国高校博物馆的发展及其资源社会化起步较晚,原本可凭借后发优势借鉴外国高校博物馆建设及其社会化的相关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吸取避免先发国家和地区的失败教训,但因政府长期以来对于高校博物馆资源社会化缺乏足够重视,致使高校博物馆社会化进展缓慢。

(二)高校博物馆融资渠道单一,对所在高校的依附性强

高校博物馆大都高度依附于所在高校,是其下属的部门之一,维持运转的主要资金来源于高校拨款和政府补助,因而仍然以服务高校的发展为自身定位和立身之本,缺乏向社会主动开放的动力。但许多高校自身并没有充足的财政来源,往往将有限的资金优先用作科研和教学,对于博物馆的建设、展陈的征集等事关高校博物馆生存发展等项目投入较少,致使博物馆难以征集更多高质量的文物,展陈质量难以提升。由于这种财政上的高度依附,高校博物馆必然以服务高校师生为优先目的,针对校内师生的科研教学设计展陈,而不考虑社会公众的口味,导致游客缺乏参观意愿。单一的、高度依附所在高校的融资模式使得高校博物馆缺乏主动对社会开放的动力,这种“自缚象牙塔”式的展陈造成了高校博物馆的供给与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之间的不对称,亟待通过高校博物馆的供给侧改革来消解。

(三)高校博物馆形成了面向其所属高校的资源内循环

张洪刚、刘森认为,“高校博物馆具有博物馆和高校双重属性,受多因素限制,高校博物馆多处于封闭状态,预约开放等繁琐的程序也大大降低了公众的参观热情。”[28]财政上对其所在高校的高度依赖,形成了高校博物馆面向其所在高校的资源内循环,包括人力资源、资金、馆藏、硬件设施、管理制度等,致使高校博物馆之间以及与省市级文物局等类似的上层文博机构的专业性交流贫乏,进一步加剧高校博物馆封闭性,阻碍其社会化进程。在人才结构上高校博物馆侧重于研究型人才,对科研能力要求较高,而在实务方面相对薄弱;在人才交流上多与所在高校进行单向度的人才往来,表现为教师岗与博物馆研究岗之间进行人员调动,与其他高校或者社会博物馆之间的人才交往贫乏。且高校博物馆的管理制度从属于高校,与社会博物馆的管理制度存在较大差异,这其中包括绩效考核、薪资结构、休假等,影响其与社会博物馆之间的衔接以及社会化进程。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