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的转向与乡村振兴的机遇

作者:陈鹏  2019-12-09 17:17  新传播    【字号:  

城镇化发展进程与乡村命运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城镇化进程就是人口和资本等要素不断从乡村空间向城镇空间流动的过程。城镇化初期,少数进城务工群体将务工获得的收入带回了乡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乡村地区的发展。而伴随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乡村地区出现了人口和资本等要素的持续性流出,乡村衰败开始凸显。随后,伴随城镇化高潮的褪去,逆城镇化阶段开始到来,资源和要素开始一定程度地向乡村地区回流,在城市对周边区域特别是乡村地区产生的扩散效益的带动下,乡村振兴的步伐悄然启动,假以时日,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也必将实现。

转,城市对乡村、工业对农业开始由资源汲取转变为资源反哺。与此同时,国家启动了大规模的资金、项目和人员下乡;特色小镇建设也正在乡村地区不断推进,加上越来越多的乡村群体返乡就业或创业,乡村振兴的时机已经渐趋成熟,乡村振兴的前景也非常可期。考察城镇化进程与乡村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更好地认清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乡村发展所处的阶段性特征,也有利于提升国家有关农村政策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通过将乡村发展的命运置于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宏观视角下进行考察,运用人口、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阶段性流动的方向,来分析乡村衰败的原因,并探寻乡村振兴的合理时机。

一、研究回顾和问题的提出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前后,理论层面的研究和现实层面的实践不断展开,特别是学术界围绕乡村衰败、乡村复兴和乡村振兴等展开了多视角、多层面的学术探讨,形成了一些有意义和价值的研究成果。当前,学术界对于乡村振兴的思考,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乡村产业、乡村经济的振兴。有关分析认为,乡村衰败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乡村产业的空心化导致了乡村经济的衰败。要振兴乡村,首要的是要振兴乡村的产业和乡村的集体经济。党国英研究发现,“乡村财政危机发生的根源在于县乡公共管理体制本身,因此复兴乡村经济的关键是建立一个公共品供需平衡的乡村治理结构,具体包括实行村民自治制度、推动乡村民间组织发展、成立农民自愿参与的各种专业合作社、广泛实行委托服务制等。”1“胡靖通过研究发现,当前导致村庄凋敝的直接原因是集体经济被强行瓦解,政府财政又长期不下村,这种双管齐下的错误政策,共同扼制了村庄财政和村庄公共品供给,因此,乡村经济的复兴需要依靠发展集体经济来实现。”2

二是乡村政治的振兴。张劲松认为,中西部地区乡村的衰败与“空心化”是一个令人忧虑的现实问题,其根源在于现代化的工业文明具有超越农业文明的发展优势。乡村文明是由人构建起来的,让乡愁生根,吸引资本、精英归根,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3。因此,乡村衰败的根源在于乡村精英的缺乏和精英的流失,而“乡村复兴的根本关键是实现对人的改造,通过培育优秀的村庄精英,使其主动、积极地参与农村公共事务,最终永续推动乡村的总体发展。”4

三是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是维持乡村秩序的基础,乡村文化公共性的消解使乡村秩序失去了理论基础,乡村文化公共性再造涉及乡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应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把乡村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发挥乡村知识分子的主力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文化公共性再造之中。5郑文堂等研究发现,当今乡村传统文化呈现碎片化,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问题严重,保护与传承乡村传统文化能使人们形成相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能通过增进彼此认同来提高诚信度和凝聚力,从而实现乡村复兴的目标。6


1.党国英:《振兴乡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探讨》,2018年第1期。   2.沈费伟、刘祖云:《中国乡村复兴研究:学术进展与未来走向》,《领导科学》,2016年第23期。   3.张劲松:《乡愁生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背景下中西部乡村振兴的实现》,《江苏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4.沈费伟、刘祖云:《精英培育、秩序重构与乡村复兴》,《人文杂志》,2017年第3期。   5.张胜前:《转型期乡村文化“公共性”消解与再造》,《商业时代》,2012年第27期。   6.郑文堂、邓蓉、华玉武、高建伟:《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现代化农业》,2015年第2期。

编辑:实习生何露茜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