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的转向与乡村振兴的机遇

作者:陈鹏  2019-12-09 17:17  新传播    【字号:  

城镇化发展进程与乡村命运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城镇化进程就是人口和资本等要素不断从乡村空间向城镇空间流动的过程。城镇化初期,少数进城务工群体将务工获得的收入带回了乡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乡村地区的发展。而伴随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乡村地区出现了人口和资本等要素的持续性流出,乡村衰败开始凸显。随后,伴随城镇化高潮的褪去,逆城镇化阶段开始到来,资源和要素开始一定程度地向乡村地区回流,在城市对周边区域特别是乡村地区产生的扩散效益的带动下,乡村振兴的步伐悄然启动,假以时日,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也必将实现。

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帮助乡村发展找到了更好的、有特色的产业支撑。例如,以浙江“云栖小镇”为代表的特色小镇,以优势和特色产业作为支撑,实现了兼具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集聚区,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利支点。目前,我国很多省份正积极地“将乡村振兴战略和特色小镇战略结合起来,共同推进,让后者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以企带政。”

2.企业向乡村地区的迁移,带来就业人口向乡村地区的流动,大量进城务工群体选择返乡就业或创业,带来村民返乡。与西方国家城镇化进程进入高潮后再步入逆城镇化不同,我国的“逆城镇化并非西方国家经历过的大规模的城市人口回流,而是指现阶段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农业人口逆城镇化倾向。”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在不断推进的同时,外出务工农民的流向开始发生明显变化,跨省流动的农民工数量逐年下降,省内流动的农民工数量逐年上升,返乡就业或创业的农民工数量不断增加,以农民工返乡为主要特征的逆城镇化,给乡村地区的振兴提供了强大的原生人口动力,有了乡村人口的不断回流,乡村地区的社会组织结构正不断复苏,内生的乡村治理秩序也处在修复或重生的过程之中,乡村的外在生机和内生动力也随之不断强盛起来。

3.城市居住成本上升和乡村优质的生态环境,推动部分城市居民开始向乡村地区暂时或者永久迁移,带来人口进乡。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空间迅速蔓延,城市地价和房价不断攀升,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集中凸显,城市的生活成本随之上升、生活质量随之下降。为了寻求更低价格、更加舒适的居住空间,城市核心区的市民也开始陆续离开城市,选择到乡村地区短暂居住或者永久性的迁移至乡村。比如,城市居民在乡村地区租房养老;短期内入住农家乐、乡村民宿等。“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4400亿元,从业人员790万,其中农村从业人员630万,带动550万户农民受益。”城市部分人口向乡村地区的进入,带来了思想、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有利于乡村地区文化的振兴,随之而来的部分资本的进入,也推动了乡村经济和产业的振兴。“近年来,城市老年人结伙搭伴到农村养老,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在大城市人满为患、物价高昂,异地养老成为老年人改善生活品质自发选择。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海南、广西等省区,乡村中都出现了一些来自全国各地形形色色人的聚居点,这些城里人的到来,使乡村生活重新活跃起来。”

4.城市对乡村地区的扩散效益,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振兴。一定区域内,城市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前期的集聚效益和后期的扩散效益来体现。城市对特定区域内的人口和资本等要素的吸附所产生的集聚效益,在推动城市发展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乡村的衰退。在逆城镇化阶段,城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渐从集聚效益开始向扩散效益转变,城市由集聚效益所产生的收益开始不断向周边乡村地区外溢,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振兴的步伐和成效。如果说城镇化是人口和资本等要素从乡村到城市的单向度的迁移,带来的是城市的繁荣和乡村的衰退的话,那么,逆城镇化就是人口和资本等要素开始部分地从城市空间向乡村地区的回流,在实现城市持续繁荣发展的同时推动了乡村地区的振兴,通过城镇化和逆城镇化的共同推进,最终将会实现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


1.张一鸣、孙天琪:《特色小镇助力地方乡村振兴》,《中国经济时报》,2018年4月2日第7版。   2.齐红倩、席旭文、刘岩:《福利约束与农业转移人口逆城镇化倾向》,《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年第1期。   3.4李培林:《“逆城镇化”大潮来了吗?》,《人民论坛》,2017年第1期。

编辑:实习生何露茜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