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的转向与乡村振兴的机遇
作者:陈鹏 2019-12-09 17:17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城镇化发展进程与乡村命运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城镇化进程就是人口和资本等要素不断从乡村空间向城镇空间流动的过程。城镇化初期,少数进城务工群体将务工获得的收入带回了乡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乡村地区的发展。而伴随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乡村地区出现了人口和资本等要素的持续性流出,乡村衰败开始凸显。随后,伴随城镇化高潮的褪去,逆城镇化阶段开始到来,资源和要素开始一定程度地向乡村地区回流,在城市对周边区域特别是乡村地区产生的扩散效益的带动下,乡村振兴的步伐悄然启动,假以时日,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也必将实现。
市劳动力的供给难以有效满足市场的需求。在政策层面的城乡二元空间阻隔松动之后,一部分乡村人口在个体的理性选择和市场的驱动下,开始不断进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他们的到来,既有效缓解了城市劳动力供给的不足,也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有力地推动工业化的进程,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其次,乡村进城就业群体获得更多工资性收入,乡村居民生活改善。我国乡村地区的人多地少,人均占有的生产资料非常有限,如果没有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乡村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必将陷入持续性的贫困状态。一部分乡村群体进城后,获得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收入,既解决了自身的问题,带回乡村的资金也有利于推动乡村地区的发展,也就是所谓的“人出去、钱回来”。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后,留守乡村的群体,人均可以使用的生产资料增加了,通过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他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明显的提升。
2.城镇化进程中后期的乡村衰退:
人口和资本流失的乡村城镇化是改变乡村和城市之间人口、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流动的大事件。经历了初期阶段的启动之后,城镇化进程开始不断加速,人口和资本等要素从乡村地区向城市空间流动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资源和要素在城市空间的加速集聚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和乡村的衰退。面对人口和资本的不断流失,乡村发展的停滞和衰落成为必然。
(1)人口和资本的不断集聚,推动了城市持续繁荣。城镇化进程进入中期以后,乡村劳动力持续地从农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城市对资源和人口的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大都市区发展逐渐成形。在乡村人口持续流入城镇的同时,城镇体系内部的人口也呈现出从小城镇、中小城市向大城市转移的特征,城镇化发展进入大都市区化和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阶段,城市群经济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参与城市群分工与协作的各城市之间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在人口和资源的不断集聚下逐步走向繁荣。
(2)人口和资源持续流出,导致乡村地区渐趋衰退。2001年以后,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加速向城市流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对劳动力将持续产生较大需求,同时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形成巨大推力;而都市文化也对农民进城就业具有巨大引力。根据统计局数据,2004年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1390万人,到2011年外出数量发展到15863万人,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如候鸟般奔波于乡土和城市之间。”1
1.徐庆红:《变迁与分化(2004-2011)—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群体》,零点研究咨询报告。 2.这一阶段也是我国城镇化率迅速提升、乡村衰败迹象开始出现到加速衰退时期。数据来源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徐庆红:《变迁与分化(2004-2011)—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