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的转向与乡村振兴的机遇

作者:陈鹏  2019-12-09 17:17  新传播    【字号:  

城镇化发展进程与乡村命运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城镇化进程就是人口和资本等要素不断从乡村空间向城镇空间流动的过程。城镇化初期,少数进城务工群体将务工获得的收入带回了乡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乡村地区的发展。而伴随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乡村地区出现了人口和资本等要素的持续性流出,乡村衰败开始凸显。随后,伴随城镇化高潮的褪去,逆城镇化阶段开始到来,资源和要素开始一定程度地向乡村地区回流,在城市对周边区域特别是乡村地区产生的扩散效益的带动下,乡村振兴的步伐悄然启动,假以时日,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也必将实现。

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城市因较好的收入条件、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完备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对于人口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在资本和要素集聚上也拥有良好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使得乡村地区的人口在加速推进的城镇化浪潮中不断向大城市集聚。大城市对乡村地区产生的人口、资本等要素的巨大虹吸效益,使得乡村地区的人口和资源面临持续流出的尴尬困境,诱发了持续性的乡村衰退,人口空心化、人口老龄化、产业空心化、乡村治理失序等问题凸显。同时,伴随大量乡村群体进入城市居住,失去了人群集聚的乡村地区,社会组织结构和内生治理秩序不断瓦解,乡村正逐渐走向衰败。这一时期,乡村地区的衰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乡村人口空心化和老龄化。乡村地区就业机会缺乏、工资收入有限、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教育和文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导致大量乡村原生居民选择进城务工,而后常住于城市地区,导致乡村地区的常住人口规模大幅度减少,只有在清明节、春节等重要节日时才会出现乡村人口集聚的热闹景象。在原生居民离开乡村的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大多出生于或者生长在其父母打工的城市,从小接受的是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缺乏对乡村的认同,即使在城市处于飘零也不愿意返乡。原生村民的进城和新生代村民的不愿返乡,导致乡村人口空心化现象严重。

没有了新生代人口的注入,使得乡村地区人口在空心化的同时,出现了少数留村人口的老龄化较为严重的问题。与新生代农民工不同,绝大部分第一代农民工除少数在城市定居外,大多数在结束打工生涯后选择了返回乡村,和未外出务工的老年人构成了现有乡村常住人口中的主体。近些年来,乡村中青年女性外出务工比例越来越高,小孩也主要随父母进入打工城市生活和学习,除了春节和寒暑假时会回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赵树凯主持的一项大规模调查表明,在农村外出人口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总数的86.3%,且外出人口的整体素质普遍高于未出者。由于农村精英流出太多,以至于在家乡务农的人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农村生产方式由于缺乏知识、技术等先进生产要素的注入只能维持原有水平的简单再生产。”1

其次,乡村产业空心化。乡村群体进入城市工作后,务工收入远远高于在家耕种土地的收入,也无需再担心天气状况和自然灾害影响庄稼收成,加上粮食价格起伏波动较大和近些来的价格一直维持在低位,导致农民种地积极性大幅降低,农村土地的抛荒现象比较严重,家庭农业经营遭遇挫折。近些年来,国家一直在培育农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主体,但由于资金、种植结构、销售渠道、土地流转成本和流转时间的稳定性等问题,制约了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的种植效果,如果扣除了国家给予的各类财政资金的奖励和补贴,农业规模化种植的利润很难保障,农业生产的工业化程度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的空心化问题正不断凸显。

再次,乡村传统社会组织结构面临瓦解。“在典型的传统社会阶段中,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社会上,都是农村支配着城市,而在农村里,则是由少数土地所有者组成的贵族集团支配着大群被动的农民。……城市很可能是政府所在地,但政府本身并不需要多少专业性官员,它被那些依仗对土地的控制而得到财富和权力的乡绅们所把持着。在这种社会里,乡村占统治地位,城乡都太平无事。现代化改变了城市的性质,打破了城乡之间的平衡。”2在以工业化、城镇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和市场化的冲击之下,我国建国以来构建的以返乡退伍军人、老党员、村干部、乡村教师和宗族领袖等乡村精英群体为主体的乡村


1.杨春:《警惕城镇化软肋:乡村“空心化”》,《南方日报》,2012年8月24日。   2.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6页

编辑:实习生何露茜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