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

作者:贾 凯  2020-05-14 11:19  新传播    【字号:  

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蕴含着全球发展、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


无偿或优惠的贷款、技术与人员的支持等,“同当地民众手拉手、肩并肩,帮助他们改变命运”[1],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中国始终秉持正确义利观,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正在推动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合作倡议……为亚洲和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空间”[2]。有些理念已变成行动:“一带一路”倡议以互联互通为着力点,已成为各国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已经有1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第2344号决议也呼吁国际社会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3];“亚投行”正日益成为“专业、高效、廉洁的二十一世纪新型多边开发银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朝着“促进亚洲和世界发展繁荣”的方向迈进[4]

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做贡献。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文明传播、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指出:“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中华文明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5]从空间维度倡导构建区域命运共同体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十分重视推动区域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关于亚洲国家的交流互鉴,中国主张举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打造各国智库的交流合作网络,增进各国之间青少年、民间团体、媒体等各界的交流,使亚洲人民的生活更富内涵,使地区内部的发展合作更有活力[6];关于中非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国主张增进青年、妇女、高校、智库、媒体等各界的交往,促进文化的融通、人心的相通,推动中非人民的世代友好、共同进步[7];关于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中国倡导开展文明的对话、包容、互鉴,共同挖掘本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代的共鸣点0[8]。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实现,中阿之间在典籍互译、智库互访、青年培训、艺术家互访等方面,已经开展了许多具体合作。

 

作者简介:贾凯,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法学博士。福建厦门 361005

编辑:新闻中心-实习生02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