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主义驱动下的网络抗争:以萨帕塔运动为例

作者:马立明  2020-09-02 10:37  新传播    【字号:  

利用话语构建进行的互联网抗争运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民粹主义逻辑。


这种观念的缔造带有“标靶”的意义,他树立了斗争的目标,并激起青年们的斗争想象。这是萨帕塔运动形成的前提条件。观念即是一个有蛊惑力的“好故事”,最好能融入当下的热门词汇与理念。萨帕塔运动融合了欧美平权运动中的左翼意识形态,并与反新自由主义这样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因此令其观念具备了生命力与传播力。

澳大利亚学者达纽拉·迪皮拉莫(Daniela Di Piramo)提出,“带有民粹主义色彩的克里斯马型领导人是迷人的、有魅力的、令人兴奋的”,[1]但是“反对新自由主义与全球化无疑是很不妥的,这只会让拉丁美洲陷入更深的贫困。”[2]她指出,萨帕塔运动本质是一次民粹主义浪潮,它结合了民众对全球化、对新自由主义、对革命制度党的不满。但是她提出的“另一个世界”的内涵,其实是某种复古主义,倒退回印第安传统的部落社会。在2014年萨帕塔运动20周年时,多位前来拜访的学者失望地看到获得自治权利的萨帕塔村落残破不堪。

在互联网情境下,带有强烈情感诉求的抗争话语能获得网民的传播与关注,在此同时,也意味着这是建设自己的理论体系的最好时机。因此,描述一个“可能的现实”对于广大受众有着重要意义,也有利于该运动的进一步实施与扩大。很多民粹运动的领导人都喜欢说“漂亮话”,这意味着对受众进行更多的承诺,进而获得更多的支持。但是由于民粹主义的观念是“将来时”,属于未能变现的乌托邦,因此带有高度的不确定性[3]。就连讲述者本人也不能确定自己的理论,因此往往采用暧昧的话语来应付。但民粹的热情被激起以后,就连乌托邦也被赋予了不容置疑的社会共识。

抗争者热衷于建构新的叙事体系,并以其作为抗争的起点。新故事的描述本质上属于抗争文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与民粹话语进行对接,与“大众的梦想”相吻合。比如在1999年上台的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当时就以“穷人的总统”自居,号召反美、反新自由主义,以建设“21世纪社会主义”为目标。这种新故事勾起了民众的极大兴趣,并成为他上台的民意基础所在。

(三)“抗争正义”与直接参与的诱惑与

在社会运动中,抗争者会为民众灌输一种理论,即“抗争正义”,并将抗争与社会公义结合起来,认为这才是爱国、对社会负责的表现。抗争在一系列话语修辞之中被赋予了崇高意义,并将这种抗争与“革命”“圣战”“保卫民主”等使命性概念建立关联。这种“抗争正义”天然将抗争者置于道德制高点,并将抗争对象形容为“恶政”“独裁者”等。这种话语策略能让民众情绪转化为集体行动,也可以引爆社会中民粹主义浪潮。集体行动中可能出现大量计划外的非理性操作,从而引发一系列暴力行为。另外,抗争者也赋予运动一定的美学意义。抗争的本身带有一定的戏剧性,它天然具备浪漫色彩,并打造“革命话语”来吸引青年人的加入。应该说,“颠覆的快感”与“革命的想象”,都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平民对日常生活的一种叛逆心理。作为在现实生活中平凡的普通人,很可能对现实有不满情绪,本身带有反建制、反精英的倾向。这种不满与革命话语结合后,容易导致一种“抗争正义”的精神幻觉。他们认为革命有助于拯救他们平庸的生活。一个案例是,当下的伊斯兰国极端思想在欧洲“穆二代”的传播,也是激活了这些青年的革命想象,让他们放弃在西方社会中的和平生活,加入伊斯兰国的“伟大圣战”中来。

民粹主义的一个特点是获得“直接参与”的通道,激情的动员可以转化为“街头政治”式的集体行动。网络的发展能让公众迅速在网络中找到虚拟入口,加入公共讨论之中。在今日互联网情境下多款应用,从最早的ICQ与门户网站,到今天的各类社交软件,包括推特、脸书,以及中国的微博、微信等,都具有极高的参与度。每个人可以自由进入公共空间进行讨论。这种直接参与可以极大地激发民众对公共事件的参与热情,并激起全民的政治参与兴趣,从而造成了与网络行动主义结合的“网络民粹主义”。

在萨帕塔运动中,副司令马科斯以面具作为桥梁,告诉每个参与者“戴上面具,你就是我”,并以


[1]4Daniela di Piramo (2009) ‘Speak for me!’: How populist leaders defy democracy in Latin America, Global Change, Peace & Security, 21:2, 179-199.

 

[2]5Daniela di Piramo (2009) ‘Speak for me!’: How populist leaders defy democracy in Latin America, Global Change, Peace & Security, 21:2, 179-199.

编辑:新闻中心-实习生02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