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教育的陷阱*

作者:袁 征  2020-09-02 10:37  新传播    【字号:  

本文尝试从精英的标准、教育的目的和学校的任务三个方面对流行的精英教育主张进行分析,发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理论困难。


人得不到特别的帮助,就完全不能行使受教育权。因为这个原因,政府给智障儿童提供特殊教育是完全合理的。这是对残疾人权利的基本保障。事实上,这也是公立学校要免费和逐渐免费的理论基础:学生(特别是未成年学生)自己往往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他们是独立的个人,不是父母的财产。因而政府应该提供资金,帮助他们行使受教育权。当然,政策公平只是政府保障所有人民的基本权利。如果希望得到特别好的学习条件,那一般应该使用个人资源,在私立学校获得。私人使用自己的资金,不影响教育公平。

学校是提供教育服务的,其他行为超出了教育机构的权限。一篇文章说:“除极少数情况外,无论是政治学意义上的精英还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精英都要通过大学对于精英人才的严格选拔和培育来完成。……精英是指那些在社会等级和社会地位上拥有特权的人。在很多社会中,人们往往希望这些有特权的人去统治、领导或者管理社会其他阶层的人。”[1]

精英教育提倡者要培养的是“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是各个领域“大智大勇”、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在民主时代,这样的精英不应该是大学“选拔”出来的。大学的领导和教师要为学生服务,但没有比其他公民高一等的地位,不能充当选择精英的角色,赋予自己看中的公民这样或那样的“特权”。学术、科技、经济和艺术方面的精英,应该在自由竞争中产生。而“治国栋梁”、政府领导应该是人民,或人民通过他们的代表选举的。只有最无知的奴隶会希望“拥有特权的人”去管理他们。要记住,现在已经到了21世纪。

 

五、教育学研究的精英

为了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我读了很多提倡精英教育的论著,看到不少奇怪的观点。

一篇文章的基本主张是:“为减轻大众化给精英教育机构带来的压力,在高等教育增长的规模速度和增长方式上,应变‘控制发展’或‘加快发展’为‘适度超前发展’,变‘内涵式发展’为‘外延式发展’或两者并重,以外延式发展为主。”[2]

好些人喜欢使用学术词语装饰自己的文章,实际上并不知道那些概念的意思。上面引用的讲法给人这样的印象:外延和内涵互相独立,外延可以脱离内涵自己发展。其实内涵是概念的含义,外延是概念的适用范围。高等教育的内涵是大学或学院提供的教育。它的外延包括了这个概念适用的所有实例,如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内涵决定外延,外延不能脱离内涵作任何变化[3]。如果外延发展,超出了原来的范围,内涵就不同了。假设在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之外,再加上识字教育,那么概念的含义就完全不同,不再是高等教育。因此,“变‘内涵式发展’为‘外延式发展’或两者并重,以外延式发展为主”的讲法不合逻辑,即使是比喻,那也很不合适。

另一篇文章的导言解释“精英”的意思说:“比较接近现代意义上的‘精英’一词,还是宋·苏轼在《乞校正奏议札子》中所写的:‘如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4]看到这样的观点,略有文言文常识的人都会发笑。

那个札子是苏轼在元祐八年(1093)跟范祖禹等人联名递交的,提出校对抄写唐朝宰相陆贽的奏议,希望哲宗皇帝认真阅读。上面的引文的大意是:陆贽的论述,清楚明白,集中了过去和当时的优秀观点,很好地总结了国家安定和动乱的经验教训。这是对陆贽论述的称赞,所讲的“精英”是治国理论的精华,根本就不是精英教育关注的人才。在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苏轼文集》和文渊阁四库全书的《东坡全集》里,奏疏的标题都是《乞校正陆贽奏议上进札子》。那篇文章的作者可能连奏疏的题目都没看过。


[2]潘懋元:《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3]I. Copi and C. Cohen, Introduction to Logic, Upper Saddle River: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2, pp.114-116.

 

[4]刘道玉:《中国急需构建精英教育体系》,《大学教育科学》,2018年第2期。

编辑:新闻中心-实习生02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