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晚年思想的感应论

作者:陈来  2021-08-30 15:51  新传播    【字号:  

阳明晚年在越城讲学明道,其中主要的内容之一是阐发了感应论的思想。王阳明晚年的感应论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以感应论来证明万物一体的思想。阳明通过心与物的感应关系来证明心物的一体性,主张在这种感应的关系中,不是心意构造对象物,而是感应关系构建起了心物二者的一体性,从而证明万物一的一体性。其次,用感应论重新定义何谓“物”。阳明中年讲学,确立了“意之所在便是物”的哲学定义,以此来支持他的格物功夫论。而这一具有基础意义的对物的定义,在其晚年有所变化。他对“物”的界定,不再以“意之所在”定义物,而以“明觉之感应”来界定物,宣称“物”就是与心发生感应关系的对象,表明王阳明晚年学问功夫向肯定物的实在性方面发生的变化。


无论如何,由以上所说可见,王阳明晚年讲学,既提出明觉的观念,又用虚灵昭然来修饰明觉,体现了他对良知的规定和说明不是简单的。但无论如何,“虚灵”“昭然”都主要是用以显明“明觉”作为良知主体的“能知”的特性(这里所说的能知不限于认识论的能知,更主要以指道德知识的能知),故这些说法的出现应该是立基于良知“知是知非”的要求。[46]

阳明晚年既特别重视万物一体,而阐发良知的“真诚恻怛”,同时也重视强调良知作为虚明灵觉的知性意义。我认为,站在王阳明晚期的立场,若还只单纯地在《大学》心、意、知、物的结构下去讲知是心之虚明灵觉,明确心知的特性,意义不大。把虚灵明觉与真诚恻怛讲成两分,也不能显示良知的统一性。而应该密切联系万物一体,像其答聂文蔚书一样,讲清楚所谓虚明灵觉同时就是恻隐恻怛的感受性,这样就在思想整体上更为一致了。如果离开恻隐恻怛去讲虚明灵觉,只讲知是知非或自知善恶,晚年阳明学的特点就不突出了。所以虚明灵觉往往是阳明在区分心性诸概念时对心知的界定,而不是从其晚年良知学思想整体来讲的。只有由良知明觉来讲,从不离良知来讲,明觉才能完整体现王阳明的思想。如果孤立地去看阳明论虚明灵觉的话,就会错会了阳明的思想。


[46]虚当然还可以有生存论、境界论的意义,但这里说的是虚明、虚灵,故是以能知主体为主。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