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合作与美德的本质*

作者:郭喨  2021-09-15 14:37  新传播    【字号:  

美德并非“彻底的无私性”,而是具有利他性的亲社会行为。对自私目标的追求也可以成为形成美德的动力。人类的合作、亲社会行为(美德)很可能只是基于“自私”目标互惠互利的结果。人类自私地期待他人的无私,这构成了“自私的悖论”。条件性互惠的利他合作突破了“囚徒困境”的逻辑,是“条件性互惠”的“以牙还牙”而非“始终背叛”的“撒旦”或“无条件施惠”的“圣母”促进了人类美德的形成和稳定;“撒旦”和“圣母”无法提供一种具有稳定性的“善”。“以牙还牙”的惩罚与报复是人类合作形成的关键约束条件。互利合作的人类群体扩大了竞争规模、提高了竞争力。采取进化生物学的视角有助于我们在哲学上更加深刻地理解“美德”“自私”与“利他行为”,有助于为道德哲学寻求一个更加真实和坚实的基础。


采取一种进化生物学的视角有助于我们在哲学上更加深刻地理解“美德”“自私”与“利他”行为。“利他”在陌生人、熟悉的人和亲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血浓于水”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遗传相关度”(Genetic Correlation)。孟子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10](P22)至少“天下”之前的半句他是对的,因为这符合进化规律。根据汉密尔顿规则 (Hamilton’s rule)的正式公式:

c<rb

c为利他者所付出的代价, r是利他者和受惠者之间的“遗传相关度”,b是指受惠者所获得的收益,这样的利他基因就能得以进化。“如果一种特质(基因)通过突变进入群体当中,而它又违反了Hamilton规则的话,那自然选择会将它无情地淘汰掉。只有当特质的基因编码满足Hamilton规则时,这些基因才能扩散到整个群体中去,进化成物种所特有的本领中的一部分。”[8](P248-249)原本“无私的美德”经过这样一轮转换变成了“自私的基因”,情感上令人难以接受。然而,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不完美,接受那些“残酷的真相”或许是我们认知升级所必需的。我们绝非宣扬“赤裸裸的自私”,而是在试图为美德、利他行为和道德哲学寻求一个更加真实也更加坚实的基础:规则在人类和其他动物当中同样适用。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