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合作与美德的本质*

作者:郭喨  2021-09-15 14:37  新传播    【字号:  

美德并非“彻底的无私性”,而是具有利他性的亲社会行为。对自私目标的追求也可以成为形成美德的动力。人类的合作、亲社会行为(美德)很可能只是基于“自私”目标互惠互利的结果。人类自私地期待他人的无私,这构成了“自私的悖论”。条件性互惠的利他合作突破了“囚徒困境”的逻辑,是“条件性互惠”的“以牙还牙”而非“始终背叛”的“撒旦”或“无条件施惠”的“圣母”促进了人类美德的形成和稳定;“撒旦”和“圣母”无法提供一种具有稳定性的“善”。“以牙还牙”的惩罚与报复是人类合作形成的关键约束条件。互利合作的人类群体扩大了竞争规模、提高了竞争力。采取进化生物学的视角有助于我们在哲学上更加深刻地理解“美德”“自私”与“利他行为”,有助于为道德哲学寻求一个更加真实和坚实的基础。


三、美德及其边界:一种进化心理学的视角

事实上,“人类(特别是男性)通常会形成同盟,去强行夺取其他人的资源。比如Yąnomamö男性就会形成雄性同盟,向邻近的部落发起进攻,夺取他们的食物和育龄妇女。”[8](P320)这种“互利合作”的好处在于能让愿意合作的人发现同伴、结成同盟、同仇敌忾。他们扩大了竞争的规模、提升了竞争的实力—从个体层面上升到“互利群体”或者“互利群落”层面。

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灵长目动物的体型大小并不是等级高低的决定性因素。相反,灵长目动物的等级次序更多地取决于个体的社会技能,最重要的就是能否赢得朋友和同盟者的合作和支持。”[8](P391)合作能提高我们的生存概率,而肉体生命—这个经常被哲学家们嘲讽的存在有着特殊的意义:“由于所有的权利随着死亡而失效,所以,维持肉体│生命是所有的自然权利的基础并因此而具有特殊重要性。”[6](P73)

至于如何对付紧随合作而来的“欺骗”(defection)和“搭便车”(free-riding)的麻烦,人类进化出了高水平的“惩罚性情感(punitive sentiment)”来解决问题:(1)它增加了那些不情愿履行分内职责的人为群体做出应有贡献的可能性;(2)它破坏那些搭便车的人通过逃避责任而获得的适应性收益,即“消除了不利的适应性差异”。[10][8](P314)


[10]观点为Price et al(2002)提出。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