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退出的意愿、机制与趋势—基于宅基地退出研究的知识图谱
作者:郑泽宇 2021-09-15 14:41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伴随着我国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入,学界关于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研究视角也不断变宽。在城镇化背景下,如何破解农村宅基地闲置与土地资源积压浪费的难题、实现农村宅基地有序退出,这既是目前的实务热点也是学界研究的关注焦点。文章从文献综述的角度全面考察宅基地退出研究的热点主题、演化路径以及研究前沿。研究发现,宅基地退出研究的热点内容包括退出意愿、退出补偿与增值收益分配、退出机制与法律关系等方面,围绕用益物权权能、退地行为、意愿以及多元主体协同退地机制等方面展开研究是宅基地退出研究的前沿内容。在把握热点与前沿的基础上,文章认为未来研究应注重宅基地退出法律机制、保障机制与整体机制的完善与细化,为实务需求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五、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CNKI2009—2019年的175篇权威文献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宅基地退出意愿、机制研究情况与相关研究的演进、前沿趋势,结论是:1.文献变化趋势说明宅基地退出研究随着时间推进逐步走热,其研究阶段十年间经历了发展期、成熟期与回落期三个阶段;2.研究热点与主题趋势说明宅基地退出研究是多学科交叉的范畴。围绕经济学、管理学与法学等学科视角,宅基地退出研究热点大致分为退出意愿研究、退地补偿与增值收益分配研究以及退地机制与法律关系研究几个方面;3.研究演进趋势说明在宅基地退出研究的发展期、成熟期、回落期三个阶段,其研究内容各有不同。整体而言,伴随着社会发展与政策变迁,研究内容随时间演进而更加精细化;4.研究前沿趋势说明在退地意愿影响因素与退出机制这两大知识基础框架下,宅基地用益物权权能研究、农民退地意愿与退地行为的深入性研究、退地多元协同与事前事后机制研究是未来宅基地退出研究的前沿。
(二)展望
总体来说,深刻的时代背景孕育了宅基地退出研究的丰硕成果。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与农地“三权分置”等政策的深入落实,宅基地退出研究的视角将会不断变宽,在研究前沿的基础上,未来需重点关注以下方面。具体而言:1.加强退出法制研究。现行法律体系难以适应宅基地流转的新形势,诸如《物权法》《农业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内容难以完整规制宅基地流转过程的方方面面,况且农业农村法律体系中自我矛盾、相互抵触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同时,“三权分置”也为宅基地使用权权能变革提出了要求。而现阶段立足于法学视角的研究主题较少,需在宅基地退出的立法框架、物权基础理论、农民权利保障等方面深入研究;2.完善保障机制研究。尽管退地补偿与增值收益分配等相关研究成果较多,但是仍不足以形成实务中可行的农民退地保障机制,很多研究成果停留在理论满足的阶段。而农民作为经济社会的弱势群体,在合法合理范围内,其自我利益的满足程度很大意义上决定了宅基地退出政策执行顺畅的程度。因而宅基地退出保障机制的理论研究与实务探索尤为重要。为此,保障机制的研究应围绕有效性来考虑,解构农村宅基地资源的有效配置方法,探索农民退地的有效补偿方案以及退地后的有效保障措施,完善利益分配模型的方法体系,为政策执行落实理论基础;3.细化退出机制研究。现有研究成果集中在宏观机制与抽象理论的构建上,涉及宅基地退出的方法论不够细致,难以真正有意义地指导实践发展。随着宅基地退出试点改革的扩大化,地方在宅基地退出中所面临的制度难题也将扩大化与差异化,如何选择普适性的角度来开展研究,使得制度难题都有理可循。这就要求围绕宅基地退出制度展开全方位、全方面的精细研究,在退出主体、退出标准、退出机制、退出后复垦机制等方面提升整体研究的精细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