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思想中的艺术与道德

作者:郭玉生  2021-09-15 14:41  新传播    【字号:  

苏珊·桑塔格反对从艺术作品中探寻真理性和道德性深层意义的传统阐释方式,主张艺术批评应该从关注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社会道德内涵转向恢复艺术作品自身的明晰可感性。不过桑塔格并不否定艺术与道德之间存在联系。她虽然反对要求艺术家具有明确的道德目的,但她倡导艺术的道德性,即她所说的“新感受力”。艺术提供的审美体验与现实生活体验之间的距离对于培养人的道德感至关重要,艺术的风格就决定于这种距离。桑塔格对风格化艺术的肯定显示了她反对艺术的道德教化功用的一以贯之的观点。桑塔格提倡的“坎普”虽然颠覆了传统的艺术与道德的关系,但实质上将艺术与更为宽泛意义的道德观念密切联系起来,体现了更为深层的道德关怀。


一、“新感受力”:艺术的道德性

从古希腊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一直盛行从艺术作品中探寻真理性和道德性深层意义的阐释方式,桑塔格认为艺术阐释方式体现了过于注重理智和功用的思维弊端,由此艺术作品远离感性体验而成了理性观念的传声筒。很多批评家例如英国的马修·阿诺德、利维斯以及纽约知识分子莱昂纳尔·特里林、欧文·豪等运用自己所认为的普遍适用的道德法则评判艺术,存在着依赖理智、抬高道德而贬低感官、忽视形式的倾向。基于此,桑塔格提出了“反对阐释”的思想主张。她认为艺术的本质不是道德说教的工具,而是一种对于“形式”或者“风格”的快感体验:“它们独特的特征在于,它们并不导致概念知识,而是引起某种类似兴奋的情感,某种类似在入迷或着迷状态下情感投入和进行判断的现象的东西。这就是说,我们通过艺术获得的知识是对某物的感知过程的形式或风格的一种体验,而不是关于某物(如某个事实或某种道德判断)的知识。”[2](P25)可以说,桑塔格所要反对的“阐释”,并不是一般意义地对艺术作品的解释活动,而是指专注于发掘作品的社会道德内涵,强调作品的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却忽略了作品的形式因素提供的快感体验。由此可以认为,桑塔格否定的是对于艺术作品以理性意义、道德规则压制审美快感的阐释方式,进而否定“批评话语的单一化”[3]。在她看来,卢卡奇后期的文学批评变得低劣牵强的原因就是执着于阐释艺术作品的道德与历史意识形态的意义,由此导致审美感受力退化。

因而桑塔格在尼采的生命意志思想影响下提出建立一门与艺术阐释学相对立的艺术色情学。倘若说艺术阐释学以人的理性为基础,关注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发掘真理性和道德性深层意义,导致了艺术被历史、政治、道德等束缚;那么,艺术色情学则强调对于艺术作品从关注内容方面的道德说教转向结构形式方面的感官体验,思想(包括道德思想)只是作为刺激感觉的材料而服务于结构形式。

桑塔格认为,现代生活的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正如她所指出的,“我们的感官本来就遭受着城市环境的彼此冲突的趣味、气息和景色的轰炸,现在又添上了艺术作品的大量复制。我们的文化是一种基于过剩、基于过度生产的文化。”[2](P16)现代消费社会中出现的工具理性占据主导地位、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虚无主义价值观念等导致人的感官钝化,感受力日渐丧失,因此就产生了将人从这种状况中拯救出来的任务。桑塔格认为批评家承担了完成这个任务的职责,而且批评家应该以自己的而不是他人的感官体验与感受力的状况为基础履行这个职责。这意味着桑塔格将艺术色情学视为批评的旨归与使命,目的在于恢复人对艺术的敏锐感受。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