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思想中的艺术与道德

作者:郭玉生  2021-09-15 14:41  新传播    【字号:  

苏珊·桑塔格反对从艺术作品中探寻真理性和道德性深层意义的传统阐释方式,主张艺术批评应该从关注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社会道德内涵转向恢复艺术作品自身的明晰可感性。不过桑塔格并不否定艺术与道德之间存在联系。她虽然反对要求艺术家具有明确的道德目的,但她倡导艺术的道德性,即她所说的“新感受力”。艺术提供的审美体验与现实生活体验之间的距离对于培养人的道德感至关重要,艺术的风格就决定于这种距离。桑塔格对风格化艺术的肯定显示了她反对艺术的道德教化功用的一以贯之的观点。桑塔格提倡的“坎普”虽然颠覆了传统的艺术与道德的关系,但实质上将艺术与更为宽泛意义的道德观念密切联系起来,体现了更为深层的道德关怀。


因此,在桑塔格这里,艺术家追求的道德目标,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都不属于艺术最重要的问题。艺术的最重要之处在于:“它是对人类意识的品性或形式的体验。”[2](P32)风格就是艺术家在形式安排方面突出和强化这种体验而产生的独特习惯。同时,艺术提供的审美体验与现实生活的体验具有一定距离,这一距离运动既是人们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疏离出来,也是通过艺术作品以更开阔、更丰富的方式重返现实生活。桑塔格否定世界上存在普遍的真理,也不赞同艺术是某种道德观念的传声筒。在她看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给予、有责任给予某种注意”[7](P231)。道德选择能力,取决于人的给予注意的能力,也就是注意人对于生活的道德反应从而获得道德感的能力。艺术的价值在于,每件作品都以自身独一无二的审美形态扩展了人的道德体验,增强了人的同情心。由此艺术提供的丰富审美体验使人对于行为的感受力得以增长,从而在面对各种生活情境时,做出道德选择的能力得到提高。由此可见,艺术提供的审美体验与现实生活体验之间的距离对于培养人的道德感至关重要,艺术的风格就决定于这种距离。基于此,桑塔格对“风格”进行了界定:“正是距离的程度、对距离的利用以及制造距离的惯用手法,才构成艺术作品的风格。”[2](P35)可以说,一种风格体现的就是人对于世界的一种感受形式,它能够拓展人们的原有的感觉经验,集中并强化人对于生活的道德反应从而获得道德感的能力。

在分析“风格”的基础上,桑塔格提出了“风格化”的概念。所谓的“风格化”,就是“当艺术家在题材与方式、主题与形式中间作出决非不可避免的区分时,艺术作品中所显露出来的那种东西” [2](P22)。风格与艺术家的意志有关,涉及的是消解了形式与内容之间区分的艺术创作,关注总体表现力,风格化则具有人为性,注重修辞表现力度,与题材保持特定距离,导致自身的不和谐性。在桑塔格看来,为了确保实现艺术的社会功用特别是道德教化功用,严肃艺术与提供娱乐的艺术被徒劳无益地隔离开来,而风格化艺术通过自身的不和谐性为人提供了反严肃的纯粹娱乐作用。由此可见,桑塔格对风格化艺术的肯定显示了她反对艺术成为道德教化工具的一以贯之的观点。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