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交易所跨境市场联通模式研究——基于国际交易所典型案例的分析

作者:徐尚斐  2022-04-27 15:52  新传播    【字号: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境资本和资金频繁流动,各个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伴随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的总体趋势,跨境证券交易应运而生。境外证券交易所通过交易联通、跨境产品挂牌等方式实现资本市场跨境互联互通,为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过程中提升证券交易所国际化水平提供了重要发展路径参考。2014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开放步伐加快,以沪港通、深港通为代表的证券交易互联互通机制先后开通,以产品跨境上市为模式的中日ETF互通、深港ETF互通相继启动,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开放促使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本文在对现有文献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新加坡、英国、中国台湾等具有代表性的证券交易所市场互联互通模式,以及“沪深港通”、中日ETF互通等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模式,通过对交易联通、跨境ETF运行机制进行分类研究及案例分析,提出需对跨境联通中跨境监管制度融合与监管合作、证券经营机构国际化服务能力、境内外结算周期差异及长期市场培育等进行重点关注,并在我国现有证券市场法律允许的框架下,提出拓宽外资投资A股的渠道与方式、吸引外国优质蓝筹企业本地挂牌交易、推进落实A股DVP结算制度改革等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吸引外国优质证券品种本地挂牌交易

纵观新交所全球报价板、伦交所国际板、环球板的机制设置,其主要目的之一均为通过为在其他市场上市的优质企业提供本地交易平台,以拓宽本地交易品种、吸引投资者、提高本地市场交易量。QFII/RQFII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取消QFII/RQFII投资额度管理要求,对于引导更多外资流入中国资本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境内资本市场从有限开放逐步走向全面开放,为更多境外优质企业及证券品种在A股挂放,为更多境外优质企业及证券品种在A股挂牌交易及发行上市提供了有利配套外资流入条件。在A股制度型开放,以及我国交易所会员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我国交易所可参考新交所全球报价板以及伦交所国际板、环球板先期实践,结合自贸区建设的金融开放政策优势,考虑建立国际证券报价平台,吸引发达市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具有代表性的股票、债券、基金等证券品种在我国境内交易所或自贸区交易平台挂牌报价交易,进一步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

(三)推进落实A股DVP结算制度改革

根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 FE)统计,在WFE会员中,约80%的交易所拥有跨境产品,70%的交易所有外国公司上市,而我国暂未有境外公司直接上市,可交易的跨境产品仅有跨境ETF和熊猫债。[23]跨境ETF是我国资本市场在现行法律法规框架下发展跨境证券品种的主要实现形式之一。继中日ETF互通于2019年6月实现首批产品上市后,采用同样模式实现内地与香港ETF产品互挂的深港ETF互通也于2020年10月开通,进一步拓展创新了互联互通渠道。由于跨境ETF涉及资金跨境,市场间结算制度的差异直接影响投资效率。如前所述,目前A股实行的证券T日清算交收,资金T日清算、T+1日交收的制度,与国际市场普遍采用证券、资金T+2货银对付的结算交割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在实践中成为影响吸引境外长期资金的技术性障碍,有必要加快资本市场关键制度创新,提升A股配置价值。2020年10月,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2020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中国证监会将稳步推进货银对付(DVP)结算制度改革。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11月,香港交易所宣布将推出“沪深港通”交易结算加速平台HK EX Synapse,方便境外投资者满足内地证券市场的T+0结算周期要求,旨在提升沪深港通结算效率,降低市场参与者相关成本与风险。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市场对于A股市场DV P结算制度改革的迫切需求,也客观上说明了我国加快资本市场各项配套制度改革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