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美国教育传教士粤港澳活动述略

作者:何思兵  2019-11-28 17:04  新传播    【字号:  

19世纪在广州、澳门和香港通过兴学传教的美国教育传教士,承传了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的教育模式,相继开办了马礼逊学堂、宏艺书塾、真光书院和格致书院等教会学校,开启了美中教育交流之先河。他们开拓性的教育实验和理念,为此后美国教会学校在中国内地的拓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模式,对现代中国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从何显理、鲍留云、哈巴安德和那夏理等传教士的书信日记、回忆录和办学报告等原始资料,可以追寻到他们在华办学传教的踪迹,探究他们的心路历程与教育实践。

何显理在给父亲及友人的信中,表达了她对教育传教事业的满腔热忱。尽管她的教学和家务都相当繁重,不仅要训导众多的学生,还要照料她自己的几个子女,她仍然抽出时间,与一位美国商人的太太一起,每周到附近的村落探访贫民妇女两三次,劝说她们把女儿送到学校接受教育。她呼吁家乡的教会派遣女传教士来华,与她一道救赎当地苦难深重的妇女。尽管染上肝病,健康状况堪忧,她仍然渴望将余生奉献给儿童教育和妇女启蒙事业。她认为女生都应该在校学习到21岁。何显理与刚刚抵达澳门的长老会传教士鲍留云夫妇志同道合,对他们即将开办的马礼逊学堂寄予厚望1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香港开辟为自由贸易港,逐渐取代广州和澳门,成为华南对外贸易中心,旅居澳门的英美商人及传教士纷纷迁往英国殖民者在港岛建立的维多利亚城2。1842年3月,叔未士夫妇与另一名浸信会传教士罗孝全(Issachar J. Roberts,1802-1871)将美国浸信会的传教据点从澳门搬到香港。在此后5年间,他们在港岛建立了3座浸信会教堂,建筑用地由港英政府免费提供。在皇后大道的浸信会传道团住地,何显理开办了香港第一所女校宏艺书塾。到1844年,这所学校有学生30人,其中包括6名华人女童和3名英国女童。宏艺书塾与美国长老会建立的马礼逊学堂和从马六甲迁到香港的英华书院,同为当时香港最负盛名的教会学校3。

但是,招不到足够女生,仍然是何显理最棘手的问题。虽然在校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但是华人女生始终只有五六名。入学时,学生家长都答应让其子女在学校学习到21岁。但是通常过了几个月,这些女童就被她们的父母从学校偷偷带走。何显理在日记中,记下了一位特别聪慧的女生的遭遇。为了留住这位女孩,何显理每月付给她贫困的母亲两块钱。这位女童学会了用英文读书、写字和作文,还修读过简单的历史和地理课程,并掌握了不少教义知识。可是好景不长,3年后,她的母亲还是把她带走了,强迫她与一个抽鸦片的文盲男人结婚。这位13岁的女童在给何显理的信中倾诉她被强行缠足,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奔跑和蹦跳的不幸遭遇。何显理到澳门看望这位女童时,发现她脸色惨白,异常痛苦。尽管如此,不管亲人怎么劝说,这位女童不肯拜神,因为她在学校受过反对偶像崇拜的教育。她还拒绝在安息日干活。为此,何显理被这位女孩的母亲当面斥责。尽管何显理对这位女孩的不幸处境深切同情,对她在信仰上的执着态度深为感动,却爱莫能助4

这则凄恻的日记,揭示了西方宗教传入中国时与民间信仰习俗难以调和的冲突。在浓厚的宗教氛围中成长的何显理,既缺乏世俗社会的人生阅历,对中国风俗文化亦不甚了解。她要求女生接受学校教育到21岁,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在当时的中国社会难以推行。她似乎没有考虑过,在教会学校接受过长期西方文明教育的青年女子,如何在墨守成规的传统社会里安身立命的问题。她也没有意识到,西方传教士在中国推行女子教育,只能循序渐进。赴华传教前,何显理在美国只教过几个月的书,教学经验不足。她到达中国后,其父在信中谆谆告诫她要继续学习,以便肩负起教育子女和学生的重任。在教务和家务的繁重压力下,何显理仍然广泛阅读,笔耕不辍,撰写了几十篇短文,向家乡的教友介绍中国的风土人情。这些文稿反映了她对中国问题的见解。例如,在一篇文章中,她以亲身的观察,揭示了走私进口鸦片对中国人民造成的严重伤害,谴责进行这种不道德


1.Jeter,A Memoir of Mrs. Henrietta Shuck, pp.140-143,167-168.   2.何思兵:《香港与十九世纪美国对华贸易》,《文化杂志》(澳门),第98期(2016年)。 3.Henrietta Shuck to Her Sister Susan, Hong Kong, Mar16,1844; Journal of Henrietta Shuck, Apr4,1844, in Jeter,AMemoir of Mrs. Henrietta Shuck, p.201,209; J. Newton Brown,"Missions in China", in Henrietta Shuck, Scenes inChina, Philadelphia: American Baptist Publication Society,1852, pp.248-249;李志刚:《基督教与香港早期社会》,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2年版,第15页。  4.Journal of Henrietta Shuck, Mar31,1844, in Jeter,A Memoir of Mrs. Henrietta Shuck, pp.209-210.

编辑:实习生sznews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