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美国教育传教士粤港澳活动述略

作者:何思兵  2019-11-28 17:04  新传播    【字号:  

19世纪在广州、澳门和香港通过兴学传教的美国教育传教士,承传了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的教育模式,相继开办了马礼逊学堂、宏艺书塾、真光书院和格致书院等教会学校,开启了美中教育交流之先河。他们开拓性的教育实验和理念,为此后美国教会学校在中国内地的拓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模式,对现代中国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从何显理、鲍留云、哈巴安德和那夏理等传教士的书信日记、回忆录和办学报告等原始资料,可以追寻到他们在华办学传教的踪迹,探究他们的心路历程与教育实践。

贸易的基督教国家商人1。对中国妇女所受的压迫,她尤为同情和关切,希望通过兴办女校、启迪民智来解救她们。为此,她一直孜孜以求,探索中国女子教育的途径,但始终没有形成清晰的教育理念。

宏艺书塾在香港建校以后,校务欣欣向荣。1844年秋,美国浸信会医务传教士地凡医生(ThomasDevan,1809-1890)夫妇刚到达香港,就到宏艺书塾任教。地凡太太协助何显理教授女童,地凡医生则与叔未士牧师一起,兼任男生的老师。中文课程雇用一名华人教师来讲授。学校的财务则由怜为仁牧师(William Dean,1807-1895)管理。一座两层的新校舍在1844年9月落成。马礼逊学堂校长鲍留云和他的学生应邀参加了新校舍启用的庆典。同一年,宏艺书塾还获得一位纽约教友捐赠的90元(约今3万元)。何显理计划从英国聘请一位浸信会女信徒来当助教,将学校的女生增加到20人2。

可是,何显理还未实现她雄心勃勃的扩校规划,便在生下第五个孩子后,于1844年11月27日因患急症而遽然去世,年仅27岁。在去世前,她在给家人的信中,已经流露出对人生无常之感慨。频繁的生育以及繁重的教务工作,摧残了她的健康。在产下第4个孩子后,她已经预感自己不久人世,在信中表达了她的意愿,希望她的事业后继有人。在10月28日给父亲的最后一封信中,她写道:“再见了,我亲爱的爸爸!为了家人和上帝的事业,愿您健康长寿。您要为中国尽其所能。”3何显理把短暂的一生奉献给教育传教事业,在为她举办的葬礼上,鲍留云致辞悼念志同道合的好友。

何显理去世的4个月后,叔未士牧师与地凡医生夫妇决定离开香港,取道广州,进入中国内地传教,宏艺书塾也因此停办。这所学校的学生可能转学到理雅各夫人(Mrs. Legge,1816-1852)于1844年在香港开办的伦敦传道会女校4。

三、鲍留云与美中教育交流的开端

马礼逊教育协会在1837年开始筹备开办学校,并委托协会的成员、热心赞助传教事业的商人奥立芬到美国招聘师资。经耶鲁学院院长及3名教授的推荐,该院毕业生鲍留云于1838年10月4日被选定为马礼逊学堂第一位教师5。鲍留云1810年出生于康涅狄克州东温萨镇(East Windsor,Connecticut),父母都是虔诚的新教信徒。从童年时代起,他就选定了人生道路:“接受人文教育,研习神圣的奥秘,以便日后向异教徒传教。”6在中学学习了4年后,17岁的鲍留云已经达到大学入学水平。由于无力支付上大学的费用,他毕业后在附近的学校教了2年书,以微薄的收入帮助他的父亲养家糊口。在母亲朋友的资助下,他于1828年进入耶鲁学院。183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其后在纽约一所聋哑学校任教。1836年,他进入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神学院(Theological Seminary at Columbia,South Carolina)学习。此后又回到纽约,在纽约聋哑和智障


1.何显理去世后,美国浸信会出版协会在1852年出版了她的文集《中国印象》,收录了她的52篇文章。见Henrietta Shuck,Scenes in China, or, Sketches of the Country, Religion, and Customs of the Chinese, Philadelphia: American BaptistPublication Society,1852.   2.Henrietta Shuck to Her Sister Susan, Hong Kong, Sep15,1844; Journal of Henrietta Shuck, Mar31,1844; HenriettaShuck to J. B. Jeter, Hong Kong, Nov26,1844, in Jeter,A Memoir of Mrs. Henrietta Shuck, p.209,212,219.   3.Henrietta Shuck to Her Father, Hong Kong, Oct28,1844, in Jeter,A Memoir of Mrs. Henrietta Shuck, pp.214-215.   4.Anderson,Protestant Mission Schools for Girls in South China, pp.64-65."   5.The Third Annual Report of the Morrison Education Society", Macao, Sep29,1841,Chinese Repository, Oct1841,vol.10, pp.567-568; William E. Griffis,A Maker of the New Orient: Samuel Robbins Brown, Pioneer Educator inChina, America, and Japan,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1902, pp.61-64.   6.Quoted in Griffis,A Maker of the New Orient, p.31.

编辑:实习生sznews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