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美国教育传教士粤港澳活动述略

作者:何思兵  2019-11-28 17:04  新传播    【字号:  

19世纪在广州、澳门和香港通过兴学传教的美国教育传教士,承传了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的教育模式,相继开办了马礼逊学堂、宏艺书塾、真光书院和格致书院等教会学校,开启了美中教育交流之先河。他们开拓性的教育实验和理念,为此后美国教会学校在中国内地的拓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模式,对现代中国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从何显理、鲍留云、哈巴安德和那夏理等传教士的书信日记、回忆录和办学报告等原始资料,可以追寻到他们在华办学传教的踪迹,探究他们的心路历程与教育实践。

广州办学传教提供了便利。到1868年,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已经建立了13所教会学校1

1845年春,裨治文分别以5000元和2050元出售了传教站在香港的两处房产,以所得款项在广州购置房舍。同一年夏天,美国传教士将传教站迁回广州。裨治文在十三行的前丹麦商馆安家,设立印刷所,继续出版《中国丛报》。另一名传教士波乃耶(Dyer Ball)则开办了一所男童学校。他们还在附近的街巷布道2。1847年,曾经在香港马公书院任教的哈巴安德,将其在澳门开设的学校迁到广州,开始在省城办学传教。

哈巴安德于1818年10月20日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莫农嘎赫拉镇(Monongahela City,Pennsylvania),父母都是基督新教传教士,从小在浓烈的宗教氛围中成长。他1835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杰斐逊学院(Jefferson College)毕业后,到学校任教5年,1840年到1843年又在匹兹堡的西方神学院(Western Theological Seminary)接受系统的神学教育,并在1844年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同一年,哈巴安德在费城被任命为牧师,受美北长老会的派遣前往中国传教。他在1844年10月23日到达澳门,次月即应邀到香港的马公书院任教,替代生病的鲍留云。1845年4月,哈巴安德回到澳门,开办男童寄宿学校。学校开办时,注册学生27人,家长必须承诺让其儿子在校学习8年。学校雇用两名中国教师讲授儒家经典并担任翻译。哈巴安德在办学的同时,努力学习中文,为进入内地传教作准备3。

1847年初,哈巴安德与另一位美国传教士花莲治牧师(John B. French)将学校从澳门迁到广州,在十三行附近的故衣街租用民房作为校舍。跟随哈巴安德从澳门到广州的学生约26名。由于附近居民的反对,建立不久的学校被迫迁到十三行丹麦商行的房屋,作为临时校舍。1848年4月再迁至附近的靖海门,在那里设立寄宿学校,并开设走读班。1848年在校学生有18人,1850年又有九名男童入学。1853年,在澳门入学的11名学生完成了8年的课程,成为哈巴安德所创办的学校的第一批毕业生,其中两人从事传教工作。到1854年,学生增加到30人。由于学校规模的扩大,哈巴安德雇请一名毕业生做助手。这所由传教士在广州开设的第一所寄宿学校,到1856年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而停办。在哈巴安德开设的走读班就读的学生在1855年8月有一百余名。在办学的同时,哈巴安德还先后在广州开设了两间诊所,每年诊治七千多名病人。1854年5月,美国海外传道会派出的嘉约翰医生(John G. Kerr,1824-1902)到达广州后,接管了北美长老会的诊所,哈巴安德则全力投入他更感兴趣的教育事业4。

1855年8月,哈巴安德因健康状况不佳而回国休养。1859年秋重返广州后,他继续开展教育传教事业。到1864年,他已经在广州建立了寄宿学校、日间学校和培训布道者和教师等神职人员的学校。到1884年,在他建立的学校里就读的学生达918人。然而,他的目标不仅仅限于为教会培训传教人员。他更远大的理想,是要引进西方教育,培养中国未来的领导人才。


1.Sibing He,“The Cushing Mission to Macao and US Imperial Expans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Asia,” in Macao—The Formation of a Global City, edited by George Wei, New York: Routledge,2014, pp.130-131; Peter Tze MingNg,Changing Paradigms of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1888-1950), Lewiston, NY: Edwin Mellen Press,2002, p.2.2.Lazich, E. C. Bridgman, chapter5.3.Loren W. Craftree,"Andrew P. Happer and Presbyterian Mission in China,1844-1891",Journal of PresbyterianHistory,1984, vol.62, no.1, p.20.4.G. Thompson Brown,Earthen Vessels and Transcendent Power: American Presbyterians in China,1837-1952,Maryknoll, NY: Orbis Books,1997, p.35; Craftree,"Andrew P. Happer and Presbyterian Mission in China", pp.21-22.

编辑:实习生sznews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