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美国教育传教士粤港澳活动述略

作者:何思兵  2019-11-28 17:04  新传播    【字号:  

19世纪在广州、澳门和香港通过兴学传教的美国教育传教士,承传了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的教育模式,相继开办了马礼逊学堂、宏艺书塾、真光书院和格致书院等教会学校,开启了美中教育交流之先河。他们开拓性的教育实验和理念,为此后美国教会学校在中国内地的拓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模式,对现代中国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从何显理、鲍留云、哈巴安德和那夏理等传教士的书信日记、回忆录和办学报告等原始资料,可以追寻到他们在华办学传教的踪迹,探究他们的心路历程与教育实践。

很大改善。由于学校的声誉日隆,入学申请大量增加,但只有少数幸运者被录取。到1841年,在校学生增加到18人,学生年龄从十到十八岁不等。其中一些学生可以把孟子的论述翻译成英文,他们的英文写作能力比中文要好1

1842年11月1日,马礼逊学堂从澳门迁到香港,在港英政府提供的土地上重建学校,当地华人称之为马公书院。这座由马礼逊教育协会会长、英国宝顺洋行商人颠地(Lancelot Dent,1799-1853)捐资三千元建成的新校舍,位于维多利亚城(华人把这一地区称之为“四环九约”)飞鹅岭的山坡上,可以容纳24名学生住宿。从澳门到香港继续学业的学生共11名。除了鲍留云夫妇外,先后在马公书院任教的还有美国传教士邦尼(Samuel W. Bonney,1815-1864)、麦嘉缔(DavieB. McCartee,1820-1900)、哈巴安德(Andrew P. Happer,1818-1894)、麻西(William A. Macy,1824-1859)以及伦敦传道会传教士吉列斯皮夫人(Mrs. Gillespie)等2

1844年,在这所香港最大的教会学校注册的学生有30名,其中28名在校,两名在上海当见习翻译,全部为男生。在上海的英国领事馆、海关和洋行当翻译的实习生每半年轮换一次。五口通商后,需要大量翻译,该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相当好。马公书院的主要目标是传播新学,并不要求学生信奉基督教。该校开设的课程包括英文阅读写作、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生理、化学、几何、代数以及中文等3。鲍留云用他自己编写的课本上英文课。他还根据美国经济学者的论著,编写了一本政治经济学通俗读本,并翻译成中文,题为《致富新书》,由一位中国文人修订并作序,于1847年刊行4。1846年9月30日,鲍留云在教育协会年会上详细汇报了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还提出了他对中国教育发展方向的构想。他强调,中国教育的发展应与西方一致,从小学、中学再到大学5。

香港开埠初期治安不佳,经常遭到海盗袭击,马公书院也曾经被海盗劫掠,鲍留云腿部被刺伤。他的太太在容闳等学生帮助下,带着两个幼儿躲藏到学校旁边的鸡舍,才幸免于难。尽管如此,这些遭遇并没有动摇鲍留云继续在中国从事教育传教事业的决心。可是,他的太太生过3个孩子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迫使鲍留云做出暂时离开香港的决定,以便让太太回国疗养一段时间。

鲍留云将学校的教务交给他的耶鲁校友麻西接管后,于1847年1月5日带上家人和容闳、黄胜、黄宽3名学生回国6。这3名跟随鲍留云从澳门到香港的学童,成为早期的中国赴美留学生,容闳和黄宽分别成为第一位从美国和欧洲大学毕业的中国


1."The Third Annual Report of the Morrison Education Society", Macao, Sep29,1841,Chinese Repository, Oct1841, vol.10, pp.573-574,587;"The Fourth Annual Report of the Morrison Education Society", Macao, Sep28,1842,Chinese Repository, Oct1842, vol.11, pp.546-547,554.   2."The Fifth Annual Report of the Morrison Education Society", Hong Kong, Oct1,1843,Chinese Repository, Dec1843, vol.12, pp.607-609,620-621; Griffis,A Maker of the New Orient, p.85,97; Carl T. Smith,Chinese Christians:Elites, Middlemen, and the Church in Hong Kong,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13-33; SweetingAnthony,Education in Hong Kong Pre1841 to1941: Facts and Opinion: Materials for a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HongKong,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90, p.146.   3.Brown to His Sister Fanny, Victoria, Hong Kong, Mar29,1844, quoted in Griffis,A Maker of the New Orient, pp.96-97.   4.Griffis,A Maker of the New Orient, p.87,90;李志刚:《基督教与近代中国人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38~142页。   5."The Eighth Annual Report of the Morrison Education Society", Hong Kong, Sep30,1846,Chinese Repository,Sep1846, vol.15, p.612;Griffis,A Maker of the New Orient, p.90,98.   6.Chinese Repository, Jan1847, vol.16, p.54. 

编辑:实习生sznews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