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治理的深圳经验:以“图书馆之城”建设为例

作者:李丹舟  2019-12-03 15:30  新传播    【字号:  

深圳文化建设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特区精神文明建设逐步进阶为“文化立市”(2003年)、“文化强市”(2010年)和“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2016年)。作为城市文化治理的有机构成之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特区城市初期的文化基础设施兴建和文化活动展开,逐渐拓展为公共文化体系的政策完善和纵深覆盖。“图书馆之城”的案例深刻说明深圳从“经济深圳”转向“文化深圳”的文化自觉,在治理要素上体现为公共图书馆的总分馆建设和全民阅读活动的广泛开展,在治理目标上则旨在通过公共阅读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来推动全民阅读的社会化参与,富有书香气息的城市人文精神彰显出这座移民城市所具备的文化自信。

队伍保障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和绩效考评机制等1。这其中,外劳务工者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深圳这座以移民为人口主体构成的城市的一大亮点。从现有成绩来看,围绕外来劳务工文化服务工程这一中心,深圳市文体旅游局相继策划以文化活动场所为重点的“网络系列”、以群众文化活动为诉求的“周末系列”、以文化节庆和品牌活动为特点的“节庆系列”和以流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为基础的“流动文化系列”,旨在为农民工提供结构层次合理及产品服务完善的公共文化,更致力于将农民工的文化权利“城镇化”—例如农民工图书馆、厂区文化活动中心、共享工程农民工服务点等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供给与城市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市民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相对接。第三,积极推动深圳公共数字文化发展规划,借鉴文化产业发展中凸显的“文化+科技”特色,将高科技产业和信息产业的相关优势整合进入公共文化的数字化升级之中。近年来,已有学者针对这一发展方向呈请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市科创委、市经贸委,呼吁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制定《深圳市公共数字文化发展规划》来发挥数字技术在公共文化事业中的画龙点睛效用2。

三、“图书馆之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深圳实践

“图书馆之城”是深圳市委、市政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项具体措施,从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精神两个层面说明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供给的深圳实践方案。如果说“图书馆之城”体现出以阅读作为核心IP来彰显城市转型的文化自觉,那么以公共图书馆建设、阅读品牌活动策划、民间阅读组织推广、数字化阅读等为代表的多样化模式进一步促进市民文化权利的实现。如尹昌龙指出,“图书馆之城”的目标是“以全市已有、在建和将建的图书馆网点和数字网络为基础,联合各图书情报系统,建立覆盖全城、服务全民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实现图书馆网点星罗棋布、互通互联、资源共享,为市民提供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图书馆服务,达到提供丰富资讯、支持终身学习、丰富文化生活的目的”3。简而言之,“图书馆之城”的目的在于兴建图书馆设施、推动图书馆建设的数字化以及建设一座学习型的书香城市。“图书馆之城”明确成为城市文化的战略部署与2010年以来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相关:第一、2010年由深圳市委、市政府公布的《关于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全民阅读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构成要素之一,“图书馆之城”、国际一流书城群和全国数字阅读先进城市均是打造学习型城市的重要手段。第二、深圳读书月组委会相继发布《深圳读书月发展规划(2011-2020)》,认为读书月要力争打造为城市公共文化的特色品牌,成为城市文明程度提升的动力引擎。第三、2011年深圳市政府颁布的《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规划(2011-2015)》和《深圳市人均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指标考核实施方案》,深入推进深圳图书馆总馆和分馆的建设,以遍布深圳的图书馆服务网络来实现全市馆藏资源共享。第四、2016年4月1日施行的《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针对深圳全民阅读活动的经验进行制度设计,为阅读资源供给、公民阅读权利、全民阅读财政投入等公共阅读服务提供全面的法律保障。


1.吴理财等:《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40~51页。  2.毛少莹、杨立青:《深圳市公共文化服务2014年度报告》,彭立勋主编:《文化治理现代化与文化发展新常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139~140页。   3.尹昌龙主编:《文化深圳从阅读开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27页。

编辑:实习生何露茜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