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现象学—从海德格尔、列维纳斯到儒家*

作者:朱刚  2021-08-10 11:24  新传播    【字号:  

哲学曾被规定为一种回家的冲动。但“家”可以区分出三种不同意义:首先,作为亲亲人伦关系的家;其次,作为人类栖居之场所的家;最后,作为人类的终极归宿和安身立命之所的家,即终极的意义源头意义上的家。当哲学被规定为回家的冲动或思家之情时,这里的“家”其实是就第三个意义而言的。但它既然被称为“家”,那么这一事实就已暗示出它与前两个意义上的家有着隐秘关系。事实也正是如此:在人类的文明史或哲学史上,儒家正是以亲亲人伦之家为终极的意义源头;列维纳斯也以自我与他人之关系—其原初形态正是亲子关系—为人的最终归宿;而后期海德格尔则以作为栖居之所的家为他所理解的终极家园—存在—的显现场所。海德格尔、列维纳斯与儒家对于家的思考,尤其是对于家与终极的意义源头之关系的思考,构成了三种不同的家的现象学。


结语

最后,让我们对上述三种关于家的现象学做一总结。

首先是海德格尔的家的现象学。海德格尔从人与存在的关系出发理解家之为家,存在是终极的视野或地平线。正是从这一终极视野出发,以《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导论》等为代表的前、中期海德格尔哲学,一方面无视作为亲亲人伦的家或仅将其视为非本真的共在,另一方面视故乡、炉灶、家宅等意义上的家为存在的束缚、拘囿,因而必须要予以打破、挣脱、超越,所以在前、中期海德格尔哲学中,人被视为本质上的无家可归者。而在其后期哲学中,由于作为家宅、炉灶、居所意义上的家被视为存在的显现与场所,因而这个意义上的家对于此在之存在来说就不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肯定的和本质性的,所以人就被重新肯定为有家园者:人唯有在“家”中,“才能在其命运的本己要素中存在。”但这种对家的肯定恰恰在更本源的意义上是对家的否定:因为家只是作为存在的显现与场所才得到肯定。家被存在化了,存在最终吞噬并取代了家。所以归根到底,存在才是终极的家园,才是人最终的归宿与安身立命之所。这是海德格尔哲学中的一以贯之之道。而在这一以贯之之道中所体现出来的,又是以存在论为第一哲学的希腊哲学—文化传统。

与这种从非人的存在出发理解家之为家截然不同乃至正相对立,列维纳斯坚决斩断存在与家的关联,强调家是从存在、自然中的拔根。列维纳斯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肯定作为居所的家的积极意义。所以虽然列维纳斯与后期海德格尔都肯定居所意义上的家,表面上相似,但实际上肯定的根据截然相反:后期海德格尔是因为居所、家宅是存在的显现才肯定它是人之存在的本质性因素;而列维纳斯恰恰是因为居所可以使人从存在中拔根、保护人免遭匿名存在的吞噬,才肯定居所。进而,在列维纳斯哲学中真正构成人的终极家园的,乃是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本身,这一关联本身构成了一个“别于存在”的意义空间和意义源泉,列维纳斯将之称为时间性。而这一关联本身对于每一个自我来说首先是作为亲子关系出现的,所以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亲子关系作为自我与他人之关联的原初形态在列维纳斯这里得到了肯定。但也正因此,如前文所指出的,亲子关系就并没有就其自身得到肯定。所以并不奇怪,列维纳斯明确地说:作为时间之原初实现的亲子关系“在人类那里可以依赖于生物学的生命,但也可以在超逾这种生命处被体验到。”[85]这就意味着,虽然父子关系(亲子关系)是关键的,但这种关系并不必然是由生育建立起来的那种亲子关系(也许列维纳斯这时心里想到的是上帝与人之间的那种非生育的父子关系?)。所以无论如何,虽然列维纳斯排除了海德格尔的那种到存在中寻找人之终极家园的可能性,但也并没有因此就把亲亲人伦肯定为人的终极家园。列维纳斯的这一对存在论的彻底拒绝和对现世人伦家园的有限肯定,都与其背后的犹太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真正把亲亲人伦之家视为终极意义源泉意义上的家的,是儒家。如上所说,在儒家哲学中,亲亲关系既是个人圆满仁德的开端,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还能由此上达天地之道。所以儒家是以“亲亲-人伦”为根,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及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由亲人而他人而天地万物,最终达到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境界。所以儒家既不是像海德格尔那样把家园和亲亲人伦消解于存在之中,最终以存在为家;也不是像列维纳斯那样拒存在于家门之外,把家安顿于存在之外的自我与他人之关联中;而是既首先把家理解为亲亲人伦,同时又把这种亲亲人伦扩展于整个存在领域即天地万物。但无论扩展到多远,儒家又始终不放弃以亲亲人伦为终极的意义源头。而这一点,对于在当今现代性乃至后现代性语境下生活的我们,尤为值得深思:因为,家,尤其是亲亲人伦意义上的家,如今正面临着日益萎缩乃至解体的危险;家自身的独立意义,正日益遭到忽视;至于把家视为生活的终极意义源头,更属空谷足音了。正因此我们就有必要自问:今天我们是否还愿意倾听儒家的这种声音?是否还能听懂这种声音,这种以家(亲亲人伦)为家(人生的终极意义源头)的古老教诲?


[85]列维纳斯:《总体与无限》,朱刚译,第237页。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