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现象学—从海德格尔、列维纳斯到儒家*

作者:朱刚  2021-08-10 11:24  新传播    【字号:  

哲学曾被规定为一种回家的冲动。但“家”可以区分出三种不同意义:首先,作为亲亲人伦关系的家;其次,作为人类栖居之场所的家;最后,作为人类的终极归宿和安身立命之所的家,即终极的意义源头意义上的家。当哲学被规定为回家的冲动或思家之情时,这里的“家”其实是就第三个意义而言的。但它既然被称为“家”,那么这一事实就已暗示出它与前两个意义上的家有着隐秘关系。事实也正是如此:在人类的文明史或哲学史上,儒家正是以亲亲人伦之家为终极的意义源头;列维纳斯也以自我与他人之关系—其原初形态正是亲子关系—为人的最终归宿;而后期海德格尔则以作为栖居之所的家为他所理解的终极家园—存在—的显现场所。海德格尔、列维纳斯与儒家对于家的思考,尤其是对于家与终极的意义源头之关系的思考,构成了三种不同的家的现象学。


我与他人之关系)为基本关切的犹太希伯来文化传统;而儒家自身就是中国传统哲理文化的代表,其对家的理解也正体现出儒家的那种自迩及远、贯通天人的哲理特点。所以,对这三种家哲学或家的现象学的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它们各自的理解,还可以让我们通过它们一窥几种主要的文明传统对家的不同理解,最终为我们在现代性甚至后现代性语境下重新思考家何以为家、以及家之于生活究竟具有何种意义提供借鉴与启发。

一、此在、存在与家:海德格尔的家的现象学

首先来看海德格尔的家的现象学。

表面上看来,“家”,尤其是亲亲人伦意义上的家,在海德格尔哲学中似乎并没有像存在、时间、语言、艺术、技术等等那样成为他关注的主题。但实际上,无论是海德格尔前期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基础存在论),还是后期摆脱基础存在论的存在之思,都蕴含着关于家的哲学思考,我们完全可以从中提炼出一种“家的现象学”。[5]当然,正如海氏对所有其他主题的思考最终都服务于其哲学的主导问题即存在问题、因而都是从该主题与存在之关系出发展开一样,他的家的现象学也必须从家与存在之关系出发,才能得到如其所是地理解。因此,随着海德格尔存在之思的前后转向,他对家的现象学思考也可分为前后两个不同阶段。首先是前期到中期(1935年前后),这一时期海氏对家的看法主要是否定性的:此在为了通达本真的存在,恰恰必须在本质上是“无家可归的”。其次是后期对家的肯定性看法,即:家(作为居所的家)被视为存在本身的显现,人唯有在家中才能在其本己要素中存在。

我们先来看他第一阶段的家的现象学。

(一)“无家”作为人的本真的生存论样式

“人……最森然无家者”[6]。这是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中的一句话。我们可以用这句话来刻画他从前期到中期关于人(此在)与家以及家与存在之关系的基本观点。

“人……最森然无家者”—但这如何可能?如果这里的“家”是指亲亲人伦意义上的家,那么人只要是被生出来的,就总是处于家中,尽管事实上人完全可能一出生就脱离这个意义上的家。如果就栖居之所意义上的家而言,人当然可能四处流浪、居无定所,但也不能由此断言人本质上就是无家的。所以如果要如其所是地理解海德格尔这句话,就需要立即加以补充:这里所说的“家”既不是作为亲亲人伦关系的家,也不是作为栖居之所的家,而是作为人之终极归宿或意义源泉的家。但即使做了这样的限定仍然不够,因为我们下文马上会看到,海德格尔其实认为人是拥有这样一个意义上的家的,即存在。所以,当海德格尔说“人是最森然无家者”或“无家可归者”时,他还有一个限制,那就是:人在世界中是无家可归或最森然无家的。然而这又该如何理解?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不是反复说人(此在)的基本存在建构就是在世界之中存在,而且人在世界之中就是在家的吗?比如他说,人于“日常在世”中可以“得到安定的自安自信(Selbstsicherheit)”,可以把“不言而喻的‘在家’(Zuhause-sein)


[5]关于海德格尔的家的现象学或家的哲学的直接讨论并不多,可参见张祥龙:《海德格尔与儒家哲理视野中的“家”》,《家与孝:从中西间视野看》,三联书店,2017年,第17~54页);以及David J. Gauthier的Martin Heidegger, Emmanuel Levinas, and the Politics of Dwelling, 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2011,尤其是其中的第2、3、4章。

[6]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王庆节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172页;Martin Heidegger, 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 Max Niemeyer Verlag, Tübingen,1998, S.114.“最森然无家者”的德文是das Unheimlichste,它是对希腊文tò deinótaton的翻译,王庆节先生将其译为“最莽劲森然者”。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