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论历史观教育探析*
作者:吴大兵 2021-08-12 17:58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加强历史观教育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包括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把“国史党史军史”作为学习教育的主要内容,推进教育方式创新,达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的目的等。其观点凸显出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导向、强烈的爱国情怀与民族使命担当、宏大的历史视野与整体思维方式等特征。新时代需要我们深入践行这些重要论述,为中国梦的实现筑牢思想基础。
(三)宏大的历史视野与整体思维方式
宏大的历史视野与整体思维方式,是习近平加强历史观教育重要论述的基本要求。习近平认为,谋大事、建大业,需要有大局观。加强历史观教育就是要培养这种大视野、大格局,一方面,要置于中国宏大的历史和整体事业树立历史观、大局观。他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要用历史的镜子“照亮现实”“照亮未来”[34]。如在福建工作期间,他就提出了要重视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思路;在浙江工作期间,他就告诫各级党政“一把手”,要“用战略思维去观察当今时代,洞悉当代中国,谋划当前浙江”[35]。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战略,特别是中国梦、“四个伟大”等均体现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36]的宏大历史视野和整体国家发展观。另一方面,要有全球眼光和世界情怀。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发展正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加强历史观教育不仅要凸显大国的气度、胸襟和智慧,更必然体现大国的作为和担当。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畅想道出了世界人民的心声,更凸显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遵循。他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中国方案,则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如此,可以说宏大的历史视野与整体思维方式,又体现出习近平加强历史观教育重要论述的鲜明个性。
[3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关键词(47)·历史思维》,《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11月14日。
[35]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0页。
[36]《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