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论历史观教育探析*

作者:吴大兵  2021-08-12 17:58  新传播    【字号: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加强历史观教育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包括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把“国史党史军史”作为学习教育的主要内容,推进教育方式创新,达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的目的等。其观点凸显出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导向、强烈的爱国情怀与民族使命担当、宏大的历史视野与整体思维方式等特征。新时代需要我们深入践行这些重要论述,为中国梦的实现筑牢思想基础。


四、践行习近平加强历史观教育的重要论述路径思考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习近平加强历史观教育的重要论述凸显著鲜明的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在当代中国,习近平加强历史观教育的重要论述就是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思想,是我们加强历史观教育实践工作的基本遵循。

(一)培育科学真理精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以科学的态度和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是共产党人的品质。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也是对待历史、树立正确历史观的基本要求。在实践中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必然性和真理性认识。一是要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切实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要义。要通过自学、互学、辅导学、讲座等多种形式,读好党史、国史有关的典籍和原著,读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要重点把握习近平对加强历史观教育所发表的讲话、演讲、报告和文章,使知识不断丰富、理论不断提升、理念不断夯实,继而使自己思维的习惯、方式总是科学,使分析的过程保持理性,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善于用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解难题。二是要上好历史这门“必修课”。党校应适时开设党史、国史的课程,结合中心工作开展和能力提升需要可把治国理政、反腐治贪、政德修养等进行专题性历史典籍讲座。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应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近代史、党史、国史、文化史等作为通史课,确保学生有良好的历史文化修养,正确的历史观念。三是在实践斗争中锻造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形成是同各种错误历史观“斗争”的结果。在当下,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思潮、观念依然存在,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怀疑主义以及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等甚嚣尘上,篡改历史、污损党史、抹杀英雄,严重冲击和消解着我们的历史观,践行习近平历史观教育的重要论述,树立正确历史观必须面对这一意识形态领域的坚决“斗争”。而批判和“斗争”的武器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始终勇于坚持真理,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做到实事求是,以理服人、以史服人。

(二)与时俱进推进历史观教育方式方法创新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面向的是全体社会成员,但关键是党员干部和广大学生,就当前来看,为增加教育的实效,尤其需要“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37],与时俱进推动历史观教育方式方法创新。一是实现教育载体平台上的突破与创新。充分发挥发挥高等学校、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科研究机构以及部门和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努力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充分运用好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引导其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加强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学习教育网络建设,加强数字图书馆、数字出版物等网络学习教育平台建设,为历史观教育提供良好条件。二是加大优秀历史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的宣传和推广。加大对历史的研究力度,通过设置课题、编撰史书、专题研讨等形式,正史明事。尤其是结合时代需要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创造优秀历史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文化生活需要,传播历史正能量。三是创新学习形式。倡导“研究式”“开放式”“互动式”“反思式”等学习形式。综合运用讲授式、探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多种方法,采取“大讲堂”与“小班化”相结合的学习模式;通过开展学习论坛、举办学习讲座、组织学习沙龙等模式,营造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努力使历史观教育贴近教育对象需求、体现时代特点、富有实际成效。


[37]《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