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的发展能改善城乡收入不平衡吗?—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作者:陈向阳 潘敏基 黄立华  2021-08-12 17:59  新传播    【字号: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普惠金融的发展影响城乡收入不平衡的作用机制,利用广东省20个市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测算了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并采用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普惠金融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普惠金融的发展对降低城乡收入比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能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要进一步改善城乡收入分配失衡,必须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建立普惠性金融体系。


(三)计量模型与回归结果

image.png

本文选取广东省所辖的21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数据由各年广东统计年鉴整理得到,深圳市除外,因为深圳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全体人口均为城镇居民,不存在城乡收入不平衡问题。因此,选取除深圳外的20个市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采用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别利用OLS和GMM估计方法进行回归。计量模型如下:

image.png(5)

image.png(6)

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的回归结果可见,关键解释变量普惠金融发展指数(IFI)的回归系数在1%置信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明显的负相关系,即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可明显地改善城乡收入差距。这是因为,广东在2006~2015年期间积极完善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其一是创新普惠金融的服务。开始着手建设农村信用体系,2015年6月,全省20个试点县启动县级征信中心,启动信用村1963个,认定信用户达到30万户,各个试点县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贷款工作也启动。农村征信体系的建设完善,有利于农村居民的信贷价格的降低,减少信贷成本。即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信贷成本的降低,提高了信贷回报率,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另外,从2005年开始,广东省积极建设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供给主体,包括广东省农信社联、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扩大了服务的覆盖面,受众群体不断扩大,落后偏僻的农村地区也能享受到金融服务。金融产品多元化,农村金融(保险)服务站、乡村农业补助点、“政银保”新型贷款,还有多种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专门从事“三农”贷款和现代农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出现,农村居民了解理财、购买理财产品的渠道得到拓宽。其二是普惠金融规模得到扩大。从2006年到2015年,广东省普惠金融服务规模显著提高,金融机构数量和从业人员不断增多。截至2015年末,金融机构多达16465个,比2006年增加1059个,从业人员为316630人,比2006年增加37.2%。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保持稳定增长趋势,2015年各项存款余额9.57万亿元,同比增长12.3%,是2006年的3.7倍,贷款余额11525.8亿元,位居全国首位。其三是普惠金融服务效率得到提高。2015年末,广东省农村合作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8915.1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0%。全年涉农贷款总额9270亿元,同比增长3.2%,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110亿元。

人均GDP增速的回归系数在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经济增长加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农村。财政政策的回归系数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负,财政政策可显著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政府财政的转移支付是实现居民收入分配公平的最重要的力量,具有市场、第三方机制不具备的强制性和权威性。产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显著为负,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改善城乡收入不平衡具有正向效应,第三产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生产,吸收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水平。对外贸易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显著为正,验证了前面理论分析的结论。滞后一期收入差距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城乡收入差距本质上具有动态性、存在很强的路径依赖,上一期对当期存在显著的影响,验证了城乡收入差距的“马太效应”。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