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动追踪技术与翻译过程研究:基于知网数据的计量分析*
作者:刘永杰 许悦萌 牛一琳 2021-09-15 14:37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眼动追踪技术这种数据收集方式缘起于19世纪,因其生态效度高、数据丰富精确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研究。本文基于对眼动追踪技术应用研究的梳理,发现该项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心理学科,集中在阅读研究方面,而在国内翻译过程研究中应用很少,主要是针对该技术在国外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对国内翻译研究的启示。本文指出眼动追踪技术的应用将为翻译过程研究提供崭新的视角,同时提出该技术与击键记录法等研究方法相结合形成多元互证模式将成为翻译过程研究的必然趋势。
(二)眼动追踪技术在翻译过程研究中应用的展望
Holmes在“翻译的名与实”一文中指出描述性翻译学包含以成品为导向、以功能为导向以及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研究[43](P176-177),而这一翻译研究的“奠基之作”[44](P93)也为翻译过程研究指明方向。但不可否认的是,翻译过程十分复杂、其研究也翻译的难点,正如I. A. Richard所说,“翻译过程研究或许是宇宙进化过程中最为复杂的事件”[45](P248)。而人类大脑作为最精密的“仪器”,其复杂程度使得研究者无法直接译者翻译过程的思维数据,但随着新的研究方法的提出以及科技进步,翻译过程研究已取得一系列喜人成果。
翻译过程可分为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研究,宏观层面主要涉及翻译过程研究方法论及教学应用,微观层面主要涉及翻译单位、翻译策略、翻译述要、语义改变、文化因素、预警作用、耗时等基本变量和非基本变量。在基本变量问题上,翻译策略仍是研究热点[46](P37)。有声思维法作为最初应用于翻译过程研究的数据收集方式,主要包括翻译策略、翻译单位、翻译述要和翻译方式四个主要方面[47](P30),而随着击键记录法、眼动追踪技术等数据采集方式的引入,翻译过程研究转向口笔译中译者认知负荷方面的研究;同时,翻译过程研究也逐渐涉及翻译方向(即由外语译为母语或母语译为外语)、文本难度、时间压力、语义变化等方面的考察[48](P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