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动追踪技术与翻译过程研究:基于知网数据的计量分析*

作者:刘永杰 许悦萌 牛一琳  2021-09-15 14:37  新传播    【字号:  

眼动追踪技术这种数据收集方式缘起于19世纪,因其生态效度高、数据丰富精确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研究。本文基于对眼动追踪技术应用研究的梳理,发现该项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心理学科,集中在阅读研究方面,而在国内翻译过程研究中应用很少,主要是针对该技术在国外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对国内翻译研究的启示。本文指出眼动追踪技术的应用将为翻译过程研究提供崭新的视角,同时提出该技术与击键记录法等研究方法相结合形成多元互证模式将成为翻译过程研究的必然趋势。


二、眼动实验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翻译过程研究旨在“理解翻译认知过程的本质”[28](P406)其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据可查文献,最早进行翻译过程研究的是德国学者Han Krings,其“Was in den Kö pfen von Ü bersetzernvorgeht”可视为翻译过程研究的奠基之作[5](P12)。经过30多年的发展,翻译过程研究“已毫无疑问地成为翻译学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29](P17)

Ericson & Simons[30]将有声思维法(Think-aloud Protocols, TAPs)引入翻译过程研究,“研究者逐渐倾向于认为有声思维与自我观察过程是了解人类思维过程的唯一途径”[31](P203),而且 Krings认为有声思维法是“最自然、最适宜于探索翻译思维过程的一种方法”[32](P166)。但是,有不少学者指出“有声思维法并非提供了探索翻译内在过程的直接途径”[33](P45),而且在口述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活动会相互干扰”[34](P235)。随着技术手段的革新,键盘记录法、眼动追踪法等研究方法逐渐引入翻译过程研究,增加了实验的信度与效度。

(一)眼动追踪技术在翻译过程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McDonald & Carpenter[35]最早将眼动追踪技术应用于翻译研究,建立口译过程中解读、语法分析和纠错模型并考察译者如何发现并纠正误译。尽管翻译过程研究也缘起于同一时期,但是直到2006年眼动追踪技术才被引入到翻译过程研究中[36]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