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动追踪技术与翻译过程研究:基于知网数据的计量分析*

作者:刘永杰 许悦萌 牛一琳  2021-09-15 14:37  新传播    【字号:  

眼动追踪技术这种数据收集方式缘起于19世纪,因其生态效度高、数据丰富精确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研究。本文基于对眼动追踪技术应用研究的梳理,发现该项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心理学科,集中在阅读研究方面,而在国内翻译过程研究中应用很少,主要是针对该技术在国外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对国内翻译研究的启示。本文指出眼动追踪技术的应用将为翻译过程研究提供崭新的视角,同时提出该技术与击键记录法等研究方法相结合形成多元互证模式将成为翻译过程研究的必然趋势。


一、眼动追踪技术总体情况分析

西方的眼动实验研究始于19世纪末,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阅读领域。随着科技的发展,研究者由最初借助肉眼或简单仪器关注被试者的眼动情况转变为借助光学眼动仪记录被试者眼动活动。中国学者最早进行的眼动实验研究在1925年,沈有乾在斯坦福大学进行。20世纪80年代,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家沈德立带领团队采用眼动研究方法在阅读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使我国眼动研究迈上新台阶。

眼动实验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实验数据收集方法,可以用于推测认知努力(cognitive effort)或通过注视确定注意焦点。眼动追踪数据可以将眼睛在一段时间内注视某一事物的顺序,这些数据在信息处理、辅助技术、阅读、心理语言学、情感研究、语言学习、眼动模型构建、消费、运动、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已卓有成效。

(一)眼动追踪技术应用的总体发文趋势

以“眼动”和“实验”为核心搜索词,自1992年起发表在北大中文核心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上的论文共计2746篇。由图1可以看出,从1992年至2003年,有关眼动研究的相关发表

呈现平稳趋势;自2002年起,眼动实验相关论文的发表呈快速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国内的眼动实验“刚刚起步,缺少仪器设备,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1](P235)。随着先进眼动追踪仪器的引进,如SMI500Hz高速双眼眼动仪、Eyelink II、Eyelink2000和TX300眼动仪等,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高校成立眼动实验室,都促进了我国眼动追踪技术的发展。

image.png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