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转义、述行: 意识形态的认知结构与语言机制—论保罗·德曼的美学意识形态理论

作者:孙云霏  2021-09-15 14:37  新传播    【字号:  

德曼将意识形态与美学在认识论范畴上进行关联,认为二者均是“意义和理解过程的一种现象论”。美学意识形态的实质是语言认识模式的“转义”结构,既与物本身无关,又无法闭合自身,因此具有不确定性。述行模式要抹除其由之而来的认知模式,以此终止认知的不确定,并转向自身的力量和效用。但德曼认为这一抹除无法完成,物质已铭写入“转义”的图示,与述行模式始终并置,且以将来到场的方式对后者进行打断。德曼的美学意识形态理论从语言机制的内在理路揭示了政治话语和政治行动间的自毁关系,指涉出当今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某种趋向,并提出“物质的事件”的历史观。


一、美学意识形态:认知模式的“转义”结构

德曼将意识形态与美学在认识论范畴上进行关联,认为二者均是“意义和理解过程的一种现象论”[4](P98)。他从康德对“先验的”原则和“形而上学的”原则的区分入手,认为意识形态属于形而上学的原则。康德提出,物体作为实体和变化的实体,它们的认识原则如果只通过纯粹知性概念以便先天地认识,那就是先验的;如果物体的经验性概念(作为一个在空间中运动的东西)成为认识的基础、物体的变化需要依靠外部原因,那就是形而上学的[5](P16)。德曼认为,“意识形态因其必要地包含经验时刻以及被直接指向纯粹经验的领域之外”[6](P72),因此是形而上学的,这里可以看出意识形态在一般认识中的位置和作用,第一,它与感觉经验直接相关,是外在和内在、感性和知性间的中介;第二,它与内在的、先天立法的理性不同,并不可逆地由理性决定。这与康德认为美学处于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中间环节,黑格尔认为美学的中心课题是寻求“思维与存在、普遍性与特殊性、自由与必然、客观与主观、理性与感性”[7](P337)等矛盾的和解相一致。意识形态在经验和观念间进行沟通,使得现象被纳入认知体系,这一“现象化”的过程也就是“美学”,作为认知方式的美学意识形态不关涉真实/虚假的二元对立。

德曼选取康德《判断力批判》中“数学的崇高”部分进行阐释,进一步说明人的认知(即美学意识形态)不是由人的认知能力所产生的本质性观念,而是一种形式上的“统一”。换言之,人们通常认为思维能够真实地把握客观事物,德曼指出,那是因为人已经在心理上限定了认知的范围而产生的虚假的“统一”,“数学的崇高”则成为揭示这一虚假性的崩溃点,以此说明人的认知只能够在形式上对现象世界进行“现象化”。在康德美学中,“数学的崇高”是想象力与认识能力的关联,因而对应量与质的契机。“数学的崇高”发生于对大的领会达至极限(绝对的大)、人的想象力已经不能将对象统摄为一个整体(现象的无限性)的时刻,这时,想象力表现出它的局限和不适合性,并且是一种不愉快,“却同时表现出它的使命是实现与这个作为整体的理念的适合性”[5](P97),激起超感官的使命的情感,因而又是合目的性的、愉快的。德曼从崇高的“量”的范畴开始,认为“大”或“有限”能够被心灵的统摄(comprehension)能力总体化、成为一个整体,“被数接受和表达的量,总是参考回度量的惯例统一的相关观念”[6](P75);但随着领会(apprehension)无限地进行,统摄被推进得越远而变得越难,“感官直观的那些最初领会到的部分表象在想象力中已经开始淡化了”[5](P90),有限的数转变为数的延伸,因此,统摄只能以一种“直觉”(intuition)的方式进行。“直觉”就是将数的延伸总体化为一个“轮廓”或者“图示”,但这只是形式上的而非先验意义的“总体化”,它与作为知觉或认知的能力无关,不属于哲学上的知性范畴,“不能够作为哲学原则被奠基,其仅是一个语言原则” [6](P78)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