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转义、述行: 意识形态的认知结构与语言机制—论保罗·德曼的美学意识形态理论

作者:孙云霏  2021-09-15 14:37  新传播    【字号:  

德曼将意识形态与美学在认识论范畴上进行关联,认为二者均是“意义和理解过程的一种现象论”。美学意识形态的实质是语言认识模式的“转义”结构,既与物本身无关,又无法闭合自身,因此具有不确定性。述行模式要抹除其由之而来的认知模式,以此终止认知的不确定,并转向自身的力量和效用。但德曼认为这一抹除无法完成,物质已铭写入“转义”的图示,与述行模式始终并置,且以将来到场的方式对后者进行打断。德曼的美学意识形态理论从语言机制的内在理路揭示了政治话语和政治行动间的自毁关系,指涉出当今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某种趋向,并提出“物质的事件”的历史观。


三、解构:物质的铭写与“物质的事件”

由上可见,认知模式产生可能的幻象、述行模式产生可能的误用,且后者对前者予以抹除。问题在此转向:能否及如何对述行模式的力量和效用进行限制?德曼给出三条可能的路径:第一条路径是将述行降至一种审美实践或艺术装置,如席勒在面对外在自然的真实的危险和由此而来的惊惧时,将其转化为足以引起自我保存意识的想象的危险,并因人的理性和能力能够克服它而感到自由和游戏,但德曼认为席勒的审美思想不再是康德的科学的认识论和严格意义上的哲学问题,而成为一个经验的、心理学层面的问题;第二条路径是将述行降至自身的辩证法,即降至其所由而来的认知模式,述行建立在转义结构的效果上,但它退回至转义系统时,却会发生失真现象,致使全部转义系统都会成为述行产生的原因,且事后进行的释义本质上不再是“发生”;第三条、也是德曼最为看重的路径,是将述行模式吸收进历史的辩证法中。述行要将认知抹除以确立自身,但在根本上,这一抹除不可能完成,“物质的铭写”的认知图示与述行始终并置并对后者进行解构,使得“物质的事件”插入(insert)至述行的事件中,实现历史的辩证。具体来看第三条路径:

美学意识形态与现象和感觉直接相关,将其结构成为形式上的“一”,德曼认为,这实质上是一次“物质的铭写”。首先来看“物质”(material),借助现象学有助于说明这个概念,德里达认为,海德格尔区分了“存在”(Being)和“存在者”(beings),但仍遗忘了“在场”(presencing)和“在场者”(what is present)间的区别,“在场者”是在澄明敞开的无蔽中进入存在之物,“在场”则处于存在“之前”(prior),通过抹除并铭写自身于“在场者”中[18](P24)。德曼的“物质”并非已对此在揭示意义的“在场者”,而是居先于存在、因而居先于认识的东西,具有:1)无深度性,排除了任何语义学上的深度,排除了任何反映或知性的完成,“在表象之下并没有其他东西”[22](P168);2)无实质性,没有质上的差别,仅是一种“量的差异”[23](P65);3)空间性,“是些彼此相外的个别东西”“是彼此并列和彼此相续的”[24](P72),不具有意义发生的时间性结构。人在与物质照面时,未曾向心灵显现(no mind)的“物质”突然地、随机地、也是过度地“进入心灵”(comes to mind)[25](P4)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