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转义、述行: 意识形态的认知结构与语言机制—论保罗·德曼的美学意识形态理论

作者:孙云霏  2021-09-15 14:37  新传播    【字号:  

德曼将意识形态与美学在认识论范畴上进行关联,认为二者均是“意义和理解过程的一种现象论”。美学意识形态的实质是语言认识模式的“转义”结构,既与物本身无关,又无法闭合自身,因此具有不确定性。述行模式要抹除其由之而来的认知模式,以此终止认知的不确定,并转向自身的力量和效用。但德曼认为这一抹除无法完成,物质已铭写入“转义”的图示,与述行模式始终并置,且以将来到场的方式对后者进行打断。德曼的美学意识形态理论从语言机制的内在理路揭示了政治话语和政治行动间的自毁关系,指涉出当今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某种趋向,并提出“物质的事件”的历史观。


其次来看“铭写”(inscribe),“前认知”的物质进入认知模式的“转义”结构,将自身“铭写”入一个抽象的“图示”,从而摆脱在自然界中的直接性,“感性直觉的内容成为一个图示,将它自己从直接和单一中解放出来,为了概念化进程的进行”[18](P77)。这一物质—图示的“铭写”过程关涉时间问题,可借由德里达的“文字”理论进行说明。非能指、音素或字素[26](P119-120)的物质是纯粹感性的东西,没有差别、完全同质,因而缺乏代替自身的能力,不会产生任何代替或补充的活动。换言之,如果没有人将之纳入表象,它们就是完全自在的,在空间中分散并保持静止。但物质要在人的原始的协同性和原始的联觉中将自己纳入一个“内心”印象、将自己“铭写”入一个形象,一方面作为精神的替补补充自然的东西,使得充替运动发生[27](P258),充替运动发生在超越性运动之前、发生在“现在”之前;另一方面则作为“在场的起源”的前夜,将要关联所指、达至“现在”。因此,从物质到图示的“铭写”过程,就是“最初的在场和它的在最终在场中循环的再次挪用”[18](P71)。纯粹感性的外在现象以丧失自身的感性内容为代价,将自己“铭写”入一个抽象的图示,这个图示也因此保有过去的“记忆”,“记忆”“被保存为一个无意识的存在,不被感知地保存”[18](P77)

但语言的述行模式为了自身的力量和效用,必须将认知模式予以抹除。德曼认为,这种抹除是根本无法完成的。德曼对黑格尔“象征”和“符号”的解读受德里达《深洞与金字塔:黑格尔符号学介绍》一文的影响,在此文中,德里达论述了抹除无法完成的原因。德里达认为,符号通过否定直观的感性空间性,将自身转变成时间化的要素,作为时间存在的就是声音、在场、精神的自我关联和显现;但是,没有不依赖于物质的纯粹声音,“这一我们刚刚说过的事实不仅是一个经验的事实,它是一个本质的律法的例证,这一律法不可缩减地限制目的论理想的实现”[18](P95),能指的物质性始终阻止精神的完全在场,铭写入能指的原始文字及“自身无目的的无限生成过程”[27] (P65)以“记忆”的方式让精神徘徊在“多义”之中。德曼同样认为,述行模式对认知模式。履行对转义进行取消的时候,只能取消转义产生的效果部分,却无法取消转义作为一种图示的存在。抽象的图示始终与述行并存,且这一图示能够“召唤一个缺席的、死去的或没有声音的实体,并设定该实体作出回答的可能性,赋予它说话的能力”[14],即语言的述行模式抵制通过转义而来的“现象化”。但是建立在转义系统底部的是作为它们可能性的物质的质料,作为“记忆”的物质仍以抽象的形式显现自身、以不在场的方式在场,且总要以将来到场的方式复活自己,对述行模式进行打断。概言之,述行的力量和效用无法完全施行,它不可避免地被保留于认知图示中的“前认知”的、无意义的物质所阻止。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